李清照《打馬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歲令云徂,盧或可呼2。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弈者乎!打馬爰興,摴蒲遂廢:實博弈之上流,乃閨房之雅戲。齊驅(qū)驥??,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鐙之敲;落落星羅,忽見連錢之碎3。若乃吳江楓落,燕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4?;虺鋈胗闷妫蓄惱リ栔畱?zhàn);或優(yōu)游仗義,正如涿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復庾郎之失;或名聲素昧,便同癡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去。鳥道驚馳 ,蟻封安步。崎嶇峻坂,未遇王良;局促鹽車,難逢造父。且夫丘陵云遠,白云在天。心無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5,何異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nèi)。明以賞罰,核其殿最6。運指揮于方寸之中,決勝負于幾微之外7。且好勝者,人之常情,游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志。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回;欲報厚思,故知機而先退?;蜚暶毒忂M8,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由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乃為之賢已,事實見于正經(jīng)9,用之以誠,義必合于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勛;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10,明時不乏安石11,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12。亂曰:
佛貍定見卯年死13,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及騄歡駬,時危安得真致此14!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
【注釋】 1打馬:博戲之一種,即打雙陸。雙陸棋子稱馬,故稱打馬。李清照曾將這種博戲加以改革,并編寫出《打馬圖經(jīng)》,同時寫了這篇《打馬賦》。 2盧或可呼:古代摴蒲戲,一擲五子皆黑叫“盧”,得采最多。后人稱“呼盧喝雉”,即指賭博。 3連錢:馬名,即連錢驄。又,馬上裝飾物。碎,分散。 4障泥:馬鞍韉兩旁下垂者,用以擋泥土。5黃葉:《打馬圖經(jīng)·下馬例》有“凡馬每二十匹用犀象刻成,或鑄銅為之。如大錢樣?!秉S庭堅《題扇詩》稱如銅錢般之馬棋為“黃葉”。 6核其殿最:核,考核;上等為最,下等為殿。 7幾微:細微。引申為跡兆,先兆。 8銜枚:古代進軍襲擊敵人,為防喧嘩,常令士兵銜枚。枚,形狀如箸,橫銜口中,兩端有帶,可系于頸上。 8正經(jīng):指儒家經(jīng)典《論語》。《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曰,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10元子:指桓溫,東晉人,字元子。明帝婿,官至大司馬,曾率兵北伐。 11安石:謝安,東晉人,字安石。孝武帝時位至宰相。前秦苻堅來犯,他使弟謝石與侄謝玄等力拒,于淝水大破秦兵,并乘勝北伐,收復洛陽及青、兗、徐、豫等州。 12“袁彥道”句:據(jù)《晉書·袁耽傳》云:桓溫少時賭輸,求救于耽。“耽(彥道)隨桓溫與債主戲,耽素有藝名,債者聞之而不相識,謂之曰:‘卿當不辦作袁彥道也。’遂就局。十萬一擲,直上百萬。耽投馬絕叫,探布帽擲地曰:‘竟識袁彥道不!’”13“佛貍”句:佛貍,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宋書·臧質(zhì)傳》質(zhì)答拓拔燾書中曾云:“不聞童謠乎:‘虜馬飲江水,佛貍死卯年?!贝私栉禾涞垡杂鹘鹂?。 14“時?!本洌航栌枚鸥?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gsdq/tihua/"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題畫詩意。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p>
【今譯】 一年即將過去,大家可以一起來玩玩摴蒲棋戲,這種博戲有時一擲輸贏千金,或者百萬財產(chǎn),許多土地。現(xiàn)在杯盤都已擺好,賓主已行相見之禮,主人客人都已喝醉,能不有博弈之類的活動嗎?打馬這種博戲經(jīng)改革后又興盛起來,摴蒲便廢棄了。這實在是博弈中的上品,是閨房中的雅戲。打馬開始,大家一齊驅(qū)馬上陣,好象是周穆王萬里之行的馬隊一樣;那相間排列的各種顏色的馬棋,如同楊貴妃五家姊妹隨駕的隊伍一般。聽到珊珊佩環(huán)碰撞之聲,才驚異地發(fā)現(xiàn)對方已敲響馬鐙,打馬出陣了;那眾多馬匹有時就如群星羅列,忽然又見群馬紛紛散開。如果說到博者行馬,也有受挫落塹的,就如那吳江楓葉掉落,燕山樹葉飄飛一樣;若馬需過函谷關也十分艱難,就如漢李廣利因天子令閉玉門關,不能入關一樣,因此有時也可屯兵不發(fā),就如前人借沙苑秋高草肥,牧馬屯兵一樣。有的人行馬時猶豫不定,就如同晉王濟之馬因愛惜障泥,不肯渡河一樣,有的善用奇兵,以少勝多,就如昆陽之戰(zhàn)綠林軍以少數(shù)軍隊大敗王莽四十萬大軍一樣;有的又顯得悠閑自得,像在主持正義,就如黃帝在涿鹿之野打敗蚩尤一樣。有的博者名望很高,但也會偶有所失,就如東晉時本頗善騎的庚翼在其岳母前盤馬,始兩轉(zhuǎn)便墜馬墮地一樣;有的沒有什么名望,一向不被人了解,實際卻很有才干,就如同晉王湛之叔,人皆以為癡,實際卻很有才學,令人驚奇一樣。也有的緩緩退兵,氣概軒昂地后轍。也有的行馬技術(shù)十分高明,就像在那只有飛鳥能過的險峻山路上也能驚人地奔馳一樣,也像在那無數(shù)高大蟻洞土堆間盤馬也能安然而行一樣。在行馬中,也常遇到非高手不能駕馭的困難局面,就像在陡峭的險路上,未能遇到春秋時晉國的好馭手王良一樣,在狹隘的山道上駕鹽車難以遇到給周穆王御車的造父那樣的好馭手一樣。若說天高路遠,征途艱險,有的人卻不像貪戀馬房豆料不思奔騰的駑馬,而是像晉代劉琨唯恐祖逖先其揚鞭一樣,立志揮鞭策馬,奮力爭先。馬棋行進中適時止步,能將對方之馬打下去,便可贏得金錢。這種博戲共有五十六采,分九十一路,打馬時要賞罰分明,考核優(yōu)劣。行馬時要在心中認真運籌指揮,以決定勝負在先兆出現(xiàn)之前。而且爭強好勝,是人之常情;博弈之類的游藝,是讀書人的小技。即使是說梅止渴,也能激發(fā)起奔馳競爭之心,即使是畫餅充饑,也能告慰飛騰翱翔之志。不過有的只圖眼前實際利益,以此臨難而不回,有的如晉楚城濮之戰(zhàn)重耳感楚成王之恩一樣,相機先行退避,然后待機而進。有的采用銜枚進軍,悄悄行進的辦法,越過那很難逾越的關塞;有的奮勇爭先,卻不知道會落入阱塹之中。都是由于不知足,自己造成悔恨。況且博弈之戲雖然不是很好,但這事總比那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強,這主張見于《論語》;博弈中,只要用心專誠,就一定會合符天意。晉時劉毅博時只擲得次采就高興得繞床大叫,劉裕卻很不以為然,而是顯得專心凝神,結(jié)果一擲五子皆黑,比他還好。五代時劉信為釋不忠之疑,于酒酣之際,手拿六顆骰子說:“不負公,當一擲偏赤?!蓖队谂柚校涣咏猿?。東晉桓溫平生在博弈上采取不必得則不為的態(tài)度,以此處事,所以取得了伐蜀的成功。謝安在前秦苻堅大兵壓境時,他還鎮(zhèn)定自若地下圍棋賭別墅,別墅未輸,就已經(jīng)擊敗了淮淝的賊兵。當今朝中難道就沒有桓溫這樣的人才嗎,即使往后也一定不會缺乏謝安這樣的敢于抗擊敵兵,收復失地的將領。又何必象晉長沙太守陶侃那樣讓人把博具都投到江中而不許博弈呢,我認為在此國難當頭之際,不應罷兵休戰(zhàn),正應效法晉人袁耽豪爽地擲帽絕叫,一擲百萬,為友解難的壯舉,敢于挺身而出,以解國家之難。
尾聲:像當年童謠咒罵大舉南侵的拓跋燾定會卯年死一樣,明年就是一個卯年,金朝貴族統(tǒng)治者也一定會很快死亡。由于金人的入侵,使得有權(quán)位的人和一般百姓都到處流離轉(zhuǎn)徙。這打馬圖上滿眼都是驊騮之類的駿馬,在這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要是真能與抗金將士們同生共死,馱著他們?nèi)ヱY騁疆場、橫掃金兵、收復失地多好啊!花木蘭在強敵面前能躍馬橫戈、奮勇殺敵,堪稱巾幗英雄。而我如今已年老力衰,不能象木蘭那樣志在千里,殺敵衛(wèi)國了。但自己總盼著能相將渡淮,再見中原。
【集評】 易安落筆即奇工。打馬一賦,尤神品,不獨下語精麗也。如此人自是天授。(王士祿《宮閨氏籍藝文考略》引《神釋堂脞語》)
趙睿之云:文人三昧,雖游戲亦具大神通。(《古今女史》卷一引)
李漢章云:予幼讀《打馬賦》,愛其文,知易安居士不獨詩余一道,冠絕千古,且信晦翁之言,非過許也。……第喜其措辭典雅,立意名雋,洵閨房之雅制,小道之巨觀;寓錦心繡口游戲之中,致足樂也。若夫生際亂離,去國懷土,天涯遲暮,感慨無聊,既隨事以行文,亦因文以見志,又足悲矣!暇日檢點完篇,手錄一過,貽諸好事,庶有見作者之心焉。
國破家亡感慨多,中興汗馬久蹉跎??蓱z淮水終難渡,遺恨還同說過河。
南渡偷安王氣孤,爭先一局已全輸。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
才涉驚濤夢未安,又聞虜馬飲江干。桑榆晚景無人惜,聊與驊騮遣歲寒。(《黃檗山人詩集·題李易安《打馬圖》并跋》)
【總案】 1134年秋天,金人糾合偽齊劉豫大舉南侵,南宋小朝廷又嚇得驚慌失措,四處逃竄。一向關心時局的李清照,這時正避難金華,面對危難的局勢,自然心緒難平,于是寫下了這篇激動人心的《打馬賦》,這是李清照文中反映其愛國主義思想最集中、最強烈的篇章,通篇都閃耀著驅(qū)除敵冠、光復中原的不滅的愛國主義光芒。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立意不凡,構(gòu)思別致。打馬本是宋代流行的一種博弈游戲,一般都被視為小道末技。當時正是秦檜當?shù)?,到處都是天羅地網(wǎng),人們多不敢直言抗金,而李清照卻敢于巧妙地借著對這“小道”的描述抒發(fā)自己的抗金救國之情,借著對這“末技”的吟詠,寓入嚴肅重大的主題。文章字面多在寫打馬之道,但卻處處都有著作者深沉的寄寓。所以她一開始就大談馬隊浩蕩,正義必勝邪惡的涿鹿之師,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zhàn)。接著便暗責南宋高宗一伙不識良馬,不思抗敵,也不許言兵,使得愛國志士們只能借“說梅止渴”、“畫餅充饑”,讓那博局上的勝利聊以安慰人們那顆渴望抗金勝利的火熱之心。進而指出今天并不缺乏桓溫、謝安這樣的賢才良將,只要加以重用,北伐必能成功,中興定然可圖。最后的亂辭更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她對敵人表示了切齒的痛恨,對災難深重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她希望打馬圖上的驍騎真能活起來,與危難中的人民同生共死。她還熱情贊頌了花木蘭的壯志豪情,表示自己雖已年邁,但仍然強烈盼望能北返中原。顯然這里表達的不是她一人的愿望,而是所有愛國者的強烈呼聲。在婦女沒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封建社會,在歷盡滄桑、飽經(jīng)憂患的晚年,李清照仍能以壓倒須眉的氣概,呼喊出這時代的最強音,的確極其難能可貴,也實在令人欽佩!
文章用典精當、想象豐富、比喻巧妙、對仗工穩(wěn)、語言精麗,也都反映出作者非凡的學識和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
上一篇:曾鞏《戰(zhàn)國策目錄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