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這首詩借用一組歷史典故激勵前線將士徹底消滅來犯之敵,殺敵立功,報效國家。
前兩句通過對歷史人物行蹤的臧否,激勵前線將士效法英雄人物,長期戍守邊疆,報效祖國。東漢名將馬援曾屢建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當其由南越班師回京,賓客前往慶賀時,他卻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老死)邪!”(《后漢書·馬援傳》)表現了其徹底鏟除外寇,誓以生命報效國家的英雄主義氣概。而同為東漢名將的班超,也曾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因軍功而封為定遠侯,其在西域居住30余年,為國家立下了不世之勛;但當其年老后卻突然萌發了思鄉之情,于是上書皇上,懇請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后漢書·班超傳》)思念故鄉本人情之常;但在詩人看來,作為一名軍人,就應像伏波將軍馬援那樣,守衛邊防到生命最后一刻,只要死后能用馬皮將其尸體包裹運回內地也就該心滿意足了,而不應像定遠侯班超那樣,有始無終。其實何必一定要活著進入玉門關呢?“惟愿”(“只希望”)、“何須”(“何必”)就鮮明不過地表現了這一感情傾向。
后兩句則借用歷史故事闡明了戰場全殲敵人,平時加強國防安全的正確軍事主張。“只輪”,一輛戰車。據《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人與姜戎攜手大敗秦軍于崤(xiáo,地名),秦軍“片馬只輪無反者”。“海窟”,本為海中動物聚居洞穴,這里指西域瀚海(沙漠)之地,含有輕蔑意思。“射天山”,唐薛仁貴為鐵勒道總管,九姓突厥十余萬來挑戰,仁貴發三箭射殺三人,其余下馬投降。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詩中的“一箭”顯然是化用了這一歷史典故,借指“一支強大的守衛力量”。在這兩句中,詩人用“莫遣”(“不要讓”)和“仍留”等詞語表現了對前線戰事的謀劃、關心和勸諷。
詩的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別對仗。前兩句在內容上屬于“反對”,將“生”“死”這一人生敏感課題放在同一思維空間,讓其發生鮮明對照,從而顯示出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三、四句所述內容雖然相同,但為了強調,卻分別從正反兩方面敘說。同為“對仗”,卻同中有異,構成了詩歌章法的變化。
這首詩句句用典,可謂無一句無來歷,其巧妙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借鑒”,實現了對其感情的正確表達,表現了詩人熔鑄古今的藝術魄力。
李益的詩歌創作多數基調凄涼,這首詩卻寫得激昂慷慨,沉雄勁挺,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上一篇:李益《從軍北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郭震《米囊花》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