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雁蕩山》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1。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2。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3。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4。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5。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6。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7。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8。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9。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10。 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11。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12。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13。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14。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釋】 1溫州:今浙江省溫州一帶地區。雁蕩山,在浙江省東南部,分為南北兩組,本文所記為北雁蕩山,在浙江樂清縣東北。 2圖牒:地圖和書籍。 3祥符:“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趙恒的年號(1008——1016)。 4西域書:指佛經著作。阿羅漢,梵語音譯,即圣者。 諾矩羅:唐代和尚,谷名羅堯運,一說為外國和尚,東晉時率弟子幾百來中國。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一 龍湫(qiu秋):瀑布名。 5貫休(832 — — 913):唐末和尚,以詩、畫著名。 經行:即行經,行路經過。漠漠:云密布樣。 宴坐:靜坐。一說為佛教用語,佛家禪宗稱坐禪為宴坐。6謝靈運(385 — — 433):南朝宋時著名詩人,以山水詩著稱于世。永嘉:郡名,治所在今溫州市。 殆:幾乎。 7穹:高。 類:相似。8森然:高聳的樣子。干:沖,犯。干霄,直沖云霄。 9原:推究。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 10水簾:初月谷,崖谷名。 水鑿:水流沖刷侵蝕。 11適:恰好。 12溝壑:河溝,溪谷。 植土:直立的土壁。 龕(kang刊)巖:向內凹陷的巖石。 13成皋: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 迥(jiong窘)然:高遠的樣子。 具:齊備,完備。 此:指成皋、陜西大澗中的土峰。 彼:指雁蕩山。 14林莽:茂密的叢林。
【今譯】 溫州的雁蕩山,是全國風景奇特、秀麗的一座山。然而自古以來的地圖書籍,都不曾記載過它。祥符年間,因建造玉清宮,上山砍樹伐取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當時它還沒有名稱。根據西城書中記載,阿羅漢諾矩羅曾在我國東南部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居住過。唐代和尚貫休作的《諾矩羅贊》一詩,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句子。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能俯視大海,然而過去不知道雁蕩、龍湫在什么地方。后來因為砍伐木材,才發現這座山。山頂上有一個大湖,傳說這就是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們稱作龍湫。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后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給它們命名的。謝靈運做永嘉太守的時候,凡是永嘉的山山水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提過這座山,大概是當時還沒有“雁蕩”這個名稱。
我觀察了雁蕩山的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著高達千尺,高崖深谷,不象別的山,山峰都被包藏在許多深谷里。從山嶺外面看這座山,什么都看不到,到了山谷里,才看見高聳的山峰直沖云霄。推究它形成的原因,應該是被深谷中的大水沖刷,沙土全給沖走了,只剩下巨大的巖石高高聳立著而已。象大龍湫、小龍湫、水簾、初月谷這一類,也都是流水沖蝕而成的洞穴。從下面往上看它們,是高聳的山巖和陡峭的石壁,從上面往下看它們,恰好和周圍山嶺的地面平行,甚至許多山峰的峰頂,也還比山嶺頂部的地面低。世上溝谷里流水沖刷過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壁和向內凹陷的巖石,也是屬于雁蕩山這一類而已。現在成皋、陜西一帶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壁往往高達百尺,高峻聳立,也就是形體齊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只不過這里是土質的,那里是石質的罷了。雁蕩山既然不是高聳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密林所遮掩,因此古人沒有發現它。謝靈運沒有到過這個地方,按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總案】 本文是沈括在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四月,對雁蕩山進行了實地考察后寫成的。
文中用流水的沖刷、侵蝕作用來解釋雁蕩山諸峰形成的原因,比被稱為“近代地質之父”的英國人郝登提出的流水侵蝕作用的學說,早了七百多年,在地質科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首段敘述雁蕩山長期不為人所知的情況,追溯歷史,插入傳說、掌故,引用前人詩句,相互印證,娓娓而談。次段描寫雁蕩山奇特的山形,由外到內,由下而上,細致生動,特征突出。推究雁蕩山峰的成因,由感性到理性,分析判斷,見解新穎;再由特殊推及一般,類比論證,令人信服。前后呼應,絲絲入扣。
上一篇: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程頤《雍行錄》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