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又得鉆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西浚者為魚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4、負土而出5、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6。其嵌然相累而下者7,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列而上者8,若熊羆之登于山9。丘之小不能一畝10,可以籠而有之11。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12。”問其價,曰:“止四百13。”余憐而售之14。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15,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16,鏟刈穢草17,伐去惡木18,烈火而焚之19。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邀游20,舉熙熙然回巧獻技21,以效茲丘之下22。枕席而臥23,則清冷之狀與目謀24,瀯之聲與耳謀25,悠然而虛者與神謀26,淵然而靜者與心謀27。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28,雖古好事之士29,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30,則貴游之士爭買者31,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32。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33,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34!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注釋】 1鈷鉧(gumu古母)潭:在西山兩,即今湖南零陵縣城郊柳侯祠附近的愚溪中。鈷鉧:熨斗。鈷鉧潭以形似熨斗而名。 2尋:沿著,順著。道:行走。步:古長度單位,舊制以五尺為步。 3湍(tuan團):急流。浚(jun 俊):深。魚梁:堵水的堰,中間留有空洞。以放捕魚的笱(guo 狗)。 4突怒:挺立的樣子。偃蹇(yanjian 眼簡):高聳的樣子。 5負:背。 6殆(dai 代):幾乎。 7嵌(qin 親)然:山勢高崚的樣子。相累:互相重疊。 8沖然:突起向前之勢。角列:如獸角斜列。上:石勢向上。 9羆:熊的一種。又叫人熊或馬熊。 10不能:不足,不到。 11籠:包括,占有。“籠而有之”:意言象裝進籠子一樣全部占有它,極言小丘之小。 12貨:出賣。不售:賣不出去。售:在古代賣出買進兩意兼有。下文“鄰而售之”的“售”,就當買進講。 13止:僅僅。四百:四百文。唐千文為一貫。 14憐:愛。 15李深源、元克己:柳宗元的朋友。時:當時。 16器用:器具。這里指鋤、鏟之類的農具。 17刈(yi 意):割。穢草:雜草。 18惡木:不成材的雜木。 19烈:此作動詞。意言火燒得很旺。 20遨游:自由自在地游蕩。 21舉:都。熙熙然:快活的樣子。回巧獻技:獻出各種各樣的技藝。 22效:敬獻。 23枕席而臥:此指以石為枕以地為席欣然而臥。24清泠泠(ling 靈):明凈清涼。謀:合,此指客觀景物與人主觀感覺相諧和。 25瀯瀯(ying):泉水聲。 26“悠然”句:開闊空靈的境界與神情交融一體。 27“淵然”句:指深沉幽靜的氣氛與心境相合。28不匝(za 扎)旬:不滿十天。匝:周。異地者二:指鈷鉧潭和潭西小丘。 29古之好事之士:這里指古代喜歡山水的人。 30致之:送到、搬到。灃(feng 豐):在今陜西戶縣東。鎬(hao 浩):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鄠(hu 戶)今陜西戶縣。杜: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以上四地,都在唐代興安附近。 31貴游:愛好旅游。 32日增千金:指價錢每天增加一千金。“千金”虛數,言其錢多。 33陋:這里用作動詞,作鄙視、瞧不起講。 34遭:遭遇。此指得到賞識。
【今譯】 在發現西山以后的第八天,沿著山口西北面的小路走二百步,又找到了鈷鉧潭。距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流急而又深的地方是一道石堰。堰的上面有個小丘,小丘上面長著竹子和樹木。那里的山石有的突起挺立或高高聳起,有的從泥土里冒出來,爭相呈現出各種奇形怪狀,幾乎多得數不清。那些聳立重疊其勢向下的山石,就象成群的牛馬在溪邊飲水,那些突起向前象獸角一樣并列向上的山石,又好象熊羆在爬山。小丘的面積極小,還不足一畝,簡直可以用籠子把它裝起來帶回去。
我問小丘的主人是誰,有人說:“是唐氏丟棄的一塊荒地,標價出賣卻賣不出去。”問小丘的價錢,回答說:“只四百文錢。”我很喜歡這個小丘,就買下它了。李深源、元克已當時和我同游,大家都非常高興,感到出乎意外。我們互相輪流拿著工具,鏟除雜草,砍掉叢生的亂樹,并燃起大火把它們燒掉。于是美好的樹木挺立出來了,美麗的竹子、奇特的山石顯露出來了。由小丘這里望過去,那高高的山嶺,飄動的白去,潺潺的流水,以及自由自在游蕩的飛禽、走獸都歡歡快快地在這小丘的上下,顯示各自的技巧和本領。我們安放枕席,就地躺了下來,眼睛感觸到的是清涼的景色,耳朵接觸到的是淙淙的水聲,精神接觸到的是清閑而空曠的境界,心靈接觸到的是深沉而恬靜的境界,不滿十天就得到兩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就是古代熱愛山水的人,也許還沒有達到這種地步!
唉。憑著這小丘的勝景。如果把它移到灃、鎬、鄠、杜一帶地方,那些喜歡游山玩水的人士,爭相購買,即使有人每天增價千金也難買到。現在被丟棄在這個永州,農夫、漁父從這里走過看不起它。價錢僅僅四百文,這么多年也賣不出去。然而我和李深源、元克已卻偏偏高興地得到了它,這個小丘難道真的交了好運嗎?我把這篇短文寫在石頭上,就用它來祝賀這個小丘的好境遇吧。
【集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大家柳柳州文鈔序》:“再覽《鈷鉧潭》諸記,杳然神游沅湘之上,若將凌虛御風也已,奇矣哉!”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天然幽曠。”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卷五十一:“劉大魁:‘結處極幽冷之趣,而情甚凄楚’。”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三:“記潭勢簡峭,記游孤迥。”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四:“徐幼錚曰:‘結語哀怨之音,反用一“樂”字托出,在諸記中,尤令人淚隨聲下。’”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卷九:“言顛委者,自上而下,皆石勢之突怒處。以突怒之石勢,御奔注之水勢,自然蕩擊,然石間有土,既為水嚙,則土盡石穹,故云畢至石止也。然后徐行,則峻勢已平,水勢亦殺,故成徐行。猶子厚在朝時頗自矜張,故受人彈糾;迨既遠謫,物議稍平。”
“得潭后,行泉觀月,則心空無滓,故轉以居夷為樂耳。”
【總案】 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寫在《鈷鉧潭記》之后。
文章構思精妙,抒寫物我合一,大有出神入化之功。請看作者對小丘異石的描寫:“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不但寫了石頭之多,石頭勢態之奇,同時化靜為動,寫出了奇石的感情。你看那數不清的石頭,深埋泥土,不見天日,卻憤然破土,爭相競奇這不正是柳氏現實的遭遇和抗爭精神的寫照嗎?而本文全篇幾乎都是采用這種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方法來抒寫的。文章以“唐氏之棄地”自況,暗含放逐他州郁憂之情;文章以小丘廉價“連歲不能售”隱作者懷才不遇,久遷不升之憤;篇末以慶小丘終于被人所識,反襯作者自傷不遇和期待用事之心都是同于此法。
由此可見,本文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把他發現和開發小丘作為文章的外部線索,把他在發現和開發小丘的感受,作為文章的感情線索,并將二者結合在體察奇特景觀的描寫中表現出來,本文才寫得如此曲折委婉,寄寓良深的。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來評價這篇游記,我以為不過。
上一篇:白居易《錢唐湖石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沈括《雁蕩山》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