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大夢誰先覺》原文|譯文|賞析
大夢誰先覺①?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②
【釋詞】
①這句詩是從李白《與元丹丘方城談玄作》:“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點化而來的。覺,佛家語,意思是會得真理以開心智為覺悟。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覺悟名覺,如人睡寤。”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使用這個詞匯。《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后知其大夢也。”
②日遲遲:遲,慢。天長夜短,太陽落得很晚。《詩經·七月》:“春日遲遲。”
【賞析】
劉、關、張三訪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下馬,知諸葛亮正晝寢,乃拱立階下。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睡醒,口吟一絕句。
亮相吟詩,是自我形象的集中寫照。在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的時期,諸葛亮為躲避戰亂,隱居在當時相對安定的荊襄之地。他雖身在草廬,但熟識天下之勢。而那些懷抱利器,爭先恐后,朝秦暮楚的政客文人,看似明白,實則昏昧。他不僅頭腦清醒,見識卓絕,而且十分自信:“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大夢誰先覺”,看似字句很平平,實則寄寓了很深的哲理,不能簡單地歸之為佛家、道家或儒家思想的闡釋。佛家講“覺”,《佛地論》卷一:“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大乘義章》卷二十:“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寤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所謂“佛”,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者。道家也講超然世外,洞明世間的境界,如道家尊為“老祖”的陳摶那首《對御歌》所唱:“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酣睡。……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閑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云堆里,且一覺睡。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儒家典籍中早有“覺悟”一詞,《荀子·成相篇》:“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為醒悟。因此說,儒道釋三者在長期的文化交融和浸潤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心理深層結構,影響著封建文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選擇,很難說清是哪一種學說的直接賦予。隱伏在歷史人物內心深處的文化積淀,常常在不同的境遇下就有不同的思想傾向的側面表現,如“諸葛亮出山”這一回的不同場合下,諸葛亮亮相時,側重于他的道家形貌:“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當他縱論天下三分之時,儼然是出將入相的儒官風度。待其出山之時,又囑其弟“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又是一種儒道互補的心態。總之,是一種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表現,很難用抽象的哲理語言概述,用李白詩句概括諸葛亮當時的心態最為恰當:“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平生我自知”,暗合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如果說“大夢誰先覺”是虛指,那么“平生我自知”則是實指,它緊緊扣應在諸葛亮隆中對策的一篇系統而又精到的論述中。“自知”是十年隱居之靜而修養成的正果。這里既包含著良臣擇主而事的政治選擇,又涵蓋著出將入相的戰略思想。既有遠大的抱負,又有鞠躬盡瘁的責任。既順乎天時、識三分天下,又承復興漢室為己任的畢生奮斗。然而,這一切又都籠罩在輕松、自然、閑適的氛圍里,忘情于草廬高眠,春日遲遲,悠然自得,遂心所適之中,充分展示諸葛亮的情趣和風范,“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這首小詩是諸葛亮出場后第一次亮相,既是人物的心聲,又是人物的剪影,整個色調是淡雅的,為濃墨重彩地描寫諸葛亮隆中決策,做了一種白描式的鋪墊。
上一篇:三國詩詞《呂布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大熱》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