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
旅館孤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夜即除夕,也就是中國農歷臘月三十日之夜,第二天就是新的一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新年了。唐太宗李世民就寫有《除夜》詩:“冬盡去冬促,年開明日長。”初唐詩人杜審言也有詩云:“季冬除夜接新年。”(《守歲侍宴應制》)總之,關于除夜之作甚多。新年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新年的名稱直到1911年才改為“春節”。不過積習難返,現在仍有不少人把春節稱為新年。中國的傳統習俗,除夕、新年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除夕,一家人歡聚一堂,圍爐團坐,通宵達旦,謂之“守歲”。如果除夕、新年家中有人在外,就格外惦念,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解了以上習俗,我們再來閱讀高適這首七絕《除夜作》,就容易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詩的首句“旅館孤燈獨不眠”,所包涵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想。這句詩,點明了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與家人天各一方,只身呆在一家旅館里,面對孤燈,難以成眠。可以想見,此時此刻的旅館之外,正是萬家燈火,萬家團聚,爆竹聲聲,共度良霄之時,這與作者的“旅館孤燈獨不眠”形成強烈鮮明的對照。詩的首句可以說道出了作者的孤獨感、寂寞感、凄涼感。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是設問句,也是一個轉折句,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客”是作者自指。
詩的第三、四兩句對一、二兩句作了回答:“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作者何以“獨不眠”和“轉凄然”呢?原來原因有二:一是懷鄉心切,他不僅思念家人,家人也必定在思念著千里之外的他啊;二是慨嘆過了今夜,明朝又長了一歲,老大無成,歲月無情啊。如果說這首詩的一、二句還是寫的表面現象,那么這詩的三、四句,就是作者心境的深刻自我揭示了,這里邊包含著多少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啊,閱歷淺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來的。從藝術上講,這兩句詩是一副對仗工穩、用詞精警的流水對,兩句詩的意思互相連貫,互為補充,上句思鄉,下句嘆老,組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緒。第三句“故鄉今夜思千里”在手法上是運用了“對應法”,不直說他在思念故鄉人,而是說故鄉人在思念他,這就主中有客,客中有主,主客融而為一了,讀來倍感意味悠長。“對應法”的好處,就在于增大了詩的內涵,留給讀者咀嚼回味的余地。明代的鐘惺、譚元春稱贊這句詩道:“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霜鬢,其味無窮。”(《唐詩歸》卷十二)這種“對應法”在唐詩中多用,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最后兩句,用的也是“對應法”。
高適向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但這首《除夜作》,詩風極其平易自然。全詩沒用一個艱澀生僻的字眼,全都是淺近曉達的口頭語,卻把除夜時的所思所感抒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它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寫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也在于它寫出了羈旅他鄉游子的共同的思想感情。可見一切好詩并不在于用語艱深,而在于是不是寫出了真情。
上一篇: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永《雨霖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