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鑿禪壁,西南江上峰。
殘陽過遠水,落葉滿疏鐘。
世事靜中去,道心塵外逢。
欲知情不動,床下虎留蹤。
這是一首題贊詩。詩題中的“萬道人”是位高僧,生平不詳,“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場所。詩歌通過描寫禪房寂靜幽淡的環境和詩人至此的感受,襯托了萬道人超然物外的清德高風和離相定心、凝神靜思的禪定功夫。
首聯二句點出了禪房的背景。在這里,“禪壁”二字語義雙關,既指代萬道人的禪房,同時也化用了菩提達摩“壁觀”的典故。相傳作為禪宗“東土始祖” 的達摩東來傳法時,由于對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缺乏“慧根”頗為失望,于是折葦化舟,渡江北上,在嵩山的一個石洞中面壁九年,默坐冥思,連小鳥在肩上筑巢也不曾察覺。萬道人為了能夠效法達摩坐禪入定、思惟靜寂,于是也特意選擇了遠離塵世的江邊山峰鑿造禪房。
禪房建在江邊的山峰之上,人到此地,佇立在高山之巔,面對茫茫的江水,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神往物外的意趣; 而當薄暮黃昏來臨,一道殘陽從云水相連的天邊映照禪房之際,更難免會產生出一陣陣蕭瑟的寒意。所謂“落葉滿疏鐘”,實際上正是詩人上述情緒幻化的表現。事實上,若往實處推想,“落葉滿疏鐘” 自然有悖常理,但此句之妙,正如黃生所說: “唐人以鐘聲入詩語,輒入妙,如 ‘鐘過白云來’、‘鐘聲和白云’、‘晨鐘云外濕’ 及‘落葉滿疏鐘’,皆以虛境作實境,靈活幽幻,無理而有趣者也。”( 《唐詩摘抄》)
在首聯和頷聯四句中,詩人通過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描寫出了萬道人禪房 “雪月蘆花”般幽靜寂寥的境界。置身于這樣一種境界中,人們平日那種來自于塵世的喜、怒、哀、樂之情都自然會在凝思靜慮中銷匿得無影無蹤,從而進入一種無知性、無功利、無意識的渾沌狀態; 而一旦處于這種渾沌狀態,人自身所具有的 “佛性” (即詩中所謂的 “道心”) 也就自然顯現了。這正如百丈懷海論“大乘頓悟法要”所說: “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云開日出相似?!?《五燈會元》)用詩人的話來說就是“世事靜中去,道心塵外逢”。
詩歌前三聯娓娓道來,只是就禪房的環境和詩人的感受而言,至尾聯才點出萬道人禪定功夫之深。菩提達摩面壁冥想時,鳥在肩上筑巢也不曾察覺,而萬道人的禪床底下則留有虎的蹤跡,由此足見他的功夫已與禪宗的 “東土始祖”不相上下。
這首短詩雖然通篇以直敘手法為主,但讀后卻能給人一種空靈、淡逸之感。所以能如此,這大概是得力于作者“性愛山水,多游名寺”的個性和經歷。通過與僧人的頻繁接觸,張祜自然會獲得一些參禪體驗,而這種體驗的獲得,也就無形中使他手中掌握了一把鋒利無比的詩歌藝術創造的 “切玉刀”。
上一篇:禪詩《青龍寺早夏》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中南佛塔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