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磷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柔兆困敦之歲1,朔騎壓境2,所過殺掠,數十里無人煙。
明年秋,予舟夜過北塘。半醒睡。一奴坐舟尾曰:“何怪也?”予瞪目視,月火青青,什什伍伍3,已而散漫阡陌,彌千亙萬4,直際林麓。予曰:“異載:此磷火也。《釋文》謂5: ‘人馬之血,積而有光’,其信然歟?!”奴熟視浸玩6,脫草屩招之7,冉冉近舟次。復麾使去8,漸遠漸稀。
予撫舷嘆曰:“陽烏西徂9,萬目如漆10:彼馮長幽昏11,以恣弄光怪,何獨磷也?然憐不能近遠人12,而近遠之者人也。晉溫嶠然犀牛渚13,海族百怪不能遁其形,若有呼者曰:‘于君幽明道遠14,何意相照?’世未為無怪也。孔氏不語怪15,道其常而已矣。故人失人之常,鬼行其怪;中國失中國之常,夷行其怪16。怪且不可言,而況招之以自近也哉?!”
【注釋】 1柔兆困敦之歲:我國自殷代以來相沿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十干(天干)叫作“歲陽”,十二支(地支)叫作“歲陰”。《爾雅·釋天》“歲陽”云:“太歲……在丙曰柔兆……”;《爾雅·釋天》“歲陰”云:“太歲……在子曰困敦……”由此可知,柔兆困敦之歲即為丙子年,即宋恭帝趙顯德佑二年(1276)。這一年,元軍攻下潭州(長沙),兵臨南宋臨時首都臨安的城下,宋朝皇帝上表求降,元軍俘虜宋帝北去。 2朔騎:朔,北方:朔騎即北騎,此處指元軍。 3什什伍伍:眾多錯雜之意。 4彌:遍,滿。亙(gen):猶言“竟”、“終”。彌千亙萬,即形容千上萬,多得不計其數。 5《釋文》:指唐代學者陸德明所著《經典釋文》。 6奴熟視浸玩:奴,仆人。熟視,注目細看。浸,愈益,更加。 7屩(jui噘):草鞋。《釋名·釋衣服》:“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此為名也。”8麾(hui揮):通“揮”。 9陽烏西徂:陽烏,太陽。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故名。徂(cu)過去,逝。 10萬目如漆:意即太陽西去了。一片黑暗之意。 11馮:通“憑”。憑借,依靠。 12憐(1ian簾):機靈。遠人:遠方的人,指外族人。《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安賓客,以說(悅)遠人。”此處引申為指非同類。 13晉溫嶠然犀牛渚:然:同“燃”。渚(zhu主):水中的小塊陸地。相傳晉時溫嶠夜過長江邊上的牛渚磯,這里水勢深險,過去聽人說下有怪異,溫嶠就點燃犀牛角,用發出的火光向下探照,見水底異物眾多,往來不息,十分驚異。夜里,他夢見黑衣人質問他:“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耶?” 14幽明:指生與死;陰間與陽間。 15孔氏不語怪: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16夷: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有時也用以泛稱四方的少數民族,此處指元人。
【今譯】 宋恭帝德佑二年,元軍大舉南下進犯,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搶掠,尸橫遍野,數十里之內不見人煙。
第二年秋天,我乘船夜過北塘。正在似睡非睡之際,只聽得坐在船尾的仆人大聲驚呼怪事,于是我急忙睜大眼睛向夜空望去,只見空中飄浮著青色磷火,錯雜繁多,不計其數,時散時聚,一直延綿到山麓。我想了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說:“這怪東西是磷火。唐代學者陸德明在其所著的《經典釋文》上說: ‘人馬之血積聚在一起會發出磷光’,他的話看來還真可信的啊?!”仆人聽后知道了是這么一回事也就不再驚訝和害怕了,注目細看著磷火,以至后來還脫下草鞋來戲狎磷火,招引它,它就慢慢靠近船來,揮手驅趕它,它就漸漸向遠處離去,直至消失。
我用手撫摸著船沿慨嘆說:“太陽西逝了,一片黑暗,憑借著黑夜逞顯妖異光芒的哪里是僅僅只有磷火呢?然而它們非常機靈,非同類的外族不能接近它們,而能接近非同類外族的只有人的磷火。晉代的溫嶠當年夜過長江邊上水勢深險的牛渚磯,點燃了犀牛角向下探照,水下的各種鬼怪都沒法隱藏它們的原形,于是乎好像聽到有聲音叫喊說:‘我們與君陰間離得那么遠,你為什么照我們?’看來世界上并不是沒有鬼怪,只是孔子不肯說鬼怪一類事情,只說平常的一類事罷了。因此,如果人世間失去了正常,那末鬼魅就要逞妖弄怪;中國國家失去了正常,那夷狄也就要逞妖弄怪。對這些鬼怪說尚且都不能去說,怎么還好讓他靠近自己呢?!”
【總案】 本文體屬以記帶議、記議并重之文。由于作此文時,正值南宋即將覆亡之際,故不論是記還是議,作者均有一個明確的主旨,即揭露、譴責元統治的兇殘,抒發自己的哀國傷時之慨。磷火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以往寫過磷火的不乏其人,而作者卻獨獨將磷火與“朔騎壓境,所過殺掠,數十里無人煙”,“‘人馬之血,積而有光’”,聯系在一起,從而使“磷火”這種自然現象變成了對元統治者暴行的最生動有力的控訴,變成了作者表達“中國失中國之常,則夷行其怪”的沉痛感情的形象工具。作者的這一托物言志、以事抒情的寫作手法無疑是相當巧妙的。文章盡管僅寥寥三百字,但寫事娓娓有序,條理清晰,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寫人則形態、神情、舉止、語言乃至心理活動和細節都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作者文筆功力之深厚。作者深信世間確有鬼怪,這顯然是不足取的。
上一篇:柳宗元《石渠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