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茵
仰天有所思,心遠目苦短。
西風驅殘云,千里月華滿。
《有所思》屬樂府舊題,傳統上多用來吟詠征人思婦的離思。傳統的主題可以沿用不衰、歷久彌新,這正是詩的妙處。因為詩之用并不在宣講什么概念,而在傳達生命的體驗,概念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所以詩的世界又總是最變化莫測的。這首詩的起點,其實是人生中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矛盾,那就是希望與現實的矛盾。詩的第二句說:“心遠目苦短”,人心都有所求,但在環境的局限之下,又每每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違于兩者之間,便不免發生苦悶和困惑。這個矛盾在實際生活中看來難以懸解,而藝術的功用卻正是要突破局限。人間既然關河遠隔,云樹重遮,那又何妨另找出路呢?于是便有了首句的“仰天”之思。因此,詩的第一句原是由第二句生發而來的。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傳》里說:“夫天者,人之始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仰天”至少也是一種企圖超越的努力。但天上就真的是那樣碧空如洗、略無塵埃嗎?這里也會有陰翳,也會有殘云。古詩十九首里說:“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李白說:“美人如花隔云端”;唐代的另一位詩人劉氏云說:“登樓望高處,藹藹浮云飛。浮云遮卻陽關道,向晚誰知妾懷抱”(《有所思》),不如人意的地方處處皆有,連天上的瓊樓玉宇,在高處都不勝寒呢。但殘云是可以驅散的,陰翳是可以廓清的,而一旦風云過去便能迎來光明澄澈的月夜。這里憑借的是什么呢?從地上到天上,從云遮霧障到月華滿天,是什么力量在轉瞬之間發生了這些飛躍呢?我們不知道這究竟是景生情,還是情生景,但這飛躍的力量卻是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的。“千里月華滿”當然就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詩的結果是圓滿的,它把一種亙久的祝愿和祈望充實于我們心中。藝術就是這樣,指顧之間可以產生奇跡,所謂“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它引導我們擺脫自身的局限,而駛向自由的彼岸。在這首詩里,那本來是現實的東西變得遙遠了,那本來是幻想的東西卻反而變得那么真實,那么親切,因為“希望”本是世上最有力量的,而詩歌卻正植根于人類永不衰歇的希望之中。
上一篇:胡仲參《讀秦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維《臨高臺送黎拾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