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別離》言情贈友詩歌
欲別牽郎衣,郎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這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本來自民間,后來文人擬作,因此不少文人樂府常常帶有民歌的特點。孟郊的這首 《古別離》 就與他的 “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 (韓愈 《薦士》 ) 的作品絕然不同,而是具有南朝樂府民歌的風味。
這詩起句直捷,一出手便擒住題目,并推出詩中的人物: 妻子與丈夫,手法干凈利落。將要分別的時候拉住遠行人的衣服本是極平常的動作,用這種動作表示難分難舍的感情也是很普通的手法,如果孟郊不出窠臼,就不見得高明了。但他能另出新意,以代女主人公立言的方式,一邊 “牽郎衣”,一邊提出“郎今到何處”的問題,這一問題提得突兀。從后面的詩意看,丈夫此行路程遠,時間長,行前不可能不告訴妻子將去何方,為什么臨別時還要鄭重其事地提出這個問題呢?不免使人感到納悶。接下去作者又不回答,卻讓妻子說出“不恨歸來遲”的話,這又使人感到意外了。哪個作妻子的不是千叮嚀萬囑咐地要丈夫早早歸來呢? 為什么她卻明言不以丈夫遲歸為恨?有了這個問題,讀者當然急于得到解答,這樣,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出現(xiàn)了: “莫向臨邛去。”有了這最后一句,以上問題都迎刃而解。臨邛在四川,漢時司馬相如游臨邛,逢卓文君新寡,于是挑逗她,帶她一道私奔了。清人黃生 《唐詩札鈔》說: “唐時蜀中為繁華佳麗之地,故云云。”其實詩中實有借臨邛喻追求新歡的所在。有了這個答案,我們再回頭看 “郎今何處去”的問題,意思就很明白了,原來妻子最為擔心的是丈夫在外面另有所愛。開始時,這種擔心又不好直接對丈夫講,因為這到底還只是疑慮,而且,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婦女還必須遵循“婦言”,即謹守辭令閨范,所以這位妻子在丈夫走之前雖然憂心忡忡,生怕他另找新歡,但這種擔心只能藏在心底,不敢明言。現(xiàn)在眼看丈夫就要上路了,對于這一擔心的問題,她再也憋不住了,于是拉住丈夫,直截了當?shù)靥岢鰜砹耍星閰s很復雜,那種不顧一切的神情,焦慮不安的內(nèi)心世界,對丈夫的懷疑和希望,種種俱現(xiàn)。也是由于有了 “莫向臨邛去”句,前一句“不恨歸來遲”也就能夠理解了。這話看起來不合人情,實際上正在情理之中。與其丈夫“臨邛去”,感情他移,不如自己長時間獨守閨房,這樣雖然寂寞愁苦,但丈夫不去“臨邛”,終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邊的。妻子向丈夫吐露的是始終如一的感情,也希望求得丈夫對愛情的專一,為此她愿意付出“不恨歸來遲”的代價。這位婦女的感情是多么純樸真摯。
作者對詩中妻子心理活動的描寫非常生動,同時又抓住了讀者的心理。第一句中的“牽”字既寫出丈夫急于出門,又寫出妻子在這關鍵時刻,終于鼓足勇氣一把拉住他的情態(tài),接著寫她的疑慮,她的心愿,并造成讀者的懸念。作者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探驪得珠,以畫龍點睛之筆將妻子內(nèi)心的隱憂和盤托出,她的癡情、純情、真情全都奉獻在丈夫面前。這首詩在表達手法上雖有含蓄之處,但總的說來還是感情直露,女主人公對自己命運的擔憂已憋得很久了,閘門一旦打開,那種強烈的感情就不可能如小溪那樣曲折紆徐,而是像山洪暴發(fā),直瀉而下。從當時背景來說,丈夫急于出門,也不允許妻子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地提出問題,而只能直陳。“莫向臨邛去”,看似隱曲,實為直陳。清代施閏章說,有一種詩“一口直說,絕無含蓄轉折自然入妙” ( 《蠖齋詩話》 ) ,可見含蓄與直陳也不是絕對的,須含蓄處則含蓄,須直陳處則直陳。而如能相得益彰,也自有入妙的境界。
上一篇:《叔于田(鄭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離別》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