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奴白牯靜相宜,老罷形骸不自持。
一枕西窗深閉閣,臥聽叢竹雨來時。
這是詩人在他清靜的書齋中所感受到的一種寧靜空靈的禪意。“齋”,一般指書房、學舍,如書齋,東齋等。詩人閑居在書房之中,沒有任何紛擾,使他進入了類似參禪的境界。
“青奴”,青衣小奴,這里指牧童。“白牯”,白色的牛。這是詩人從書齋中外眺所見。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走在田間小路上,這是一幅多么優美的畫面呵! 這幅活動的畫幅,反倒襯出了齋居環境的寧靜。看到這種情形,詩人偶然地觸發了對于禪的體驗,他于是恍然有悟了。“老罷形骸不自持”,行近老境,身心疲怠,卻仍要奔忙,形骸不能與心靈達到一種自由的和諧,這是很可悲的呵! 佛教修行追求超脫生死輪回的涅槃精神境界,而把世間的一切都視為虛幻的。不僅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在佛教看來是虛空不實的,就連自己的形體也不是真實的存在。佛教術語叫做“破我執”。在佛學教義中,人的形體并非是活生生的生命有機體,而是由 “五陰” (亦譯為 “五蘊”) 和合而成一個臨時的聚合體。“五陰”即色、受、想、行、識。“色”指感性事物,即是說“我”的感覺器官和感覺對象的總和。“受”,指通過眼、耳、鼻、舌、身、意以感受外境,并引起痛、癢、苦、樂等愛惡情感的精神活動。“想”,指反映色、聲、香、味、觸、法等構成的一切觀念和表象,以及用以思維活動的概念。“行”,相當于動機、意志、意欲、意向等思維活動。“識”,指通過感覺器官對于外在事物的識別能力。人便是這 “五陰”和合而成的。因而,佛教常視人的形體為虛幻的。蘇軾云:“常恨此身非我有”也是頗有禪味的。“禪”當然不等同于“佛教”,但作為中國佛教的一個最大宗派,其基本教義是與佛教的基本觀念一致的。“老罷形骸不自持”,正是從靜寂的氛圍中,悟到了身心分離的悲涼感,一陣禪意向詩人襲來。
“一枕西窗深閉閣,臥聽叢竹雨來時。”詩人在靜寂的氛圍中,悟得了禪機。于是,在寧靜的書齋里,他繼續品嘗著、體驗著禪的感受。詩人躺在書齋的床上,摒去思慮,猶如蠶蛻,聽著雨打叢竹的聲音,這聲音似乎來自遙遠的溟滓,似乎來自另一方世界,人世的喧囂都隱去了,只有這風聲、雨聲、竹聲,這便是禪呵!
上一篇:禪詩《文杏館》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斤竹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