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體魄。歸大塋之傍1。哀哉!
爾生四年,方復本族2。既復數月,奄然歸無3。于鞠育而未深,結悲傷而何極4,來也何故?去也何緣5?念當稚戲之辰,孰測死生之位6?
時吾赴調京下,移家關中,事故紛紛,光陰遷貿,寄瘞爾骨,五年于茲7。白草枯荄,荒途古陌8。朝饑誰飽?夜渴誰憐9?爾之棲棲,我有罪矣10。
今吾仲姊,返葬有期,遂遷爾靈,來復先域11,平原卜穴,刊石書銘,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12。
自爾沒后,侄輩數人,竹馬玉環,繡襜文褓,堂前階下,日里風中,弄藥爭花,紛吾左右,獨爾精誠,不知所之13。況吾別娶已來,胤緒未立,猶子之誼,倍切他人,念往撫存,五情空熱14。
嗚呼!榮水之上,壇山之側,汝乃曹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墳相接15。汝來往于此,勿怖勿驚。華彩衣裳,甘香飲食,汝來受此,無少無多16。汝伯祭妝,汝父哭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17?
【注釋】 1弄物:玩具。 體魄:身體及魂魄。 大塋:祖塋。2方復本族:才回到自己的家族。 3奄然:忽然。 歸無:歸于虛無,指死。 4鞠育:撫養。 5佛家說人的生死都有前生因緣,這是據佛理發的慨嘆。 6稚戲:幼小嬉戲。 辰:時候。 孰測:誰料到。 位:處所,指時限。 7赴調:去聽候調職。 京下:京都長安。 關中:函谷關以內地區,此指弘農縣。 紛紛:紛亂。 遷貿:移動改變。 寄瘞(yi義):臨時埋葬。 五年于茲:即于茲五年。于茲,到現在。 8白草:指枯草。 枯荄(gai該):干枯的草根。 古陌:荒涼的小路。 9飽:使之飽。 10棲棲(xi西):心神不安定的樣子。 11仲姊:二姐,指裴氏姊。她死后寄葬于獲嘉縣,這次亦遷回祖墳。 先域:先祖的墳地。12卜穴:選擇埋棺的地方。 刊石書銘:刻石碑書寫墓志銘。 過禮:超越禮制的規定。幼兒不應刊石書銘,所以說“過禮”。 13竹馬玉環:皆兒童玩具,以竹竿當馬騎?!稌x書·羊祜傳》:“五歲,詣鄰人李氏東垣桑樹中探得金環?!薄队[》引作“玉環”。 繡檐(chan攙):繡花的短衣。文褓:有文采的小兒褓被,用以裹覆小兒。 藥:指芍藥花。 精誠:魂靈。所之:所往。 14別娶:續娶。開成三年(838),李商隱與泛原節度使王茂元女兒結婚。 胤(yin印)續:后代。 猶子:侄子,《禮記·檀弓上》:“兄弟之子猶子也。”后世因此稱侄子為猶子。古人男女通稱子,所以稱侄女也稱猶子。 五情空熱:五內俱熱,空,盡,都。 15伯姑仲姑:大姑媽徐氏姑,二姑媽裴氏姑。 16無多無少:無論多少。謂以自己滿足為準,別管多少。 17哀哀:傷心啊。
【今譯】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用果子、玩具招送寄寄回歸祖塋。哀痛啊!
寄寄,你長到四歲,才回老家。僅幾個月時間,忽然就夭折了。我們疼你愛你,還沒有疼夠愛夠啊!你給我們留下的悲痛不知要到何時!你究竟是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為什么又匆匆離去?你才是個孩子,正該嬉戲玩耍之時,誰會把生命的結束同你聯在一起?
你死之時,我去京都等候調職,后來家搬到了弘農縣,這幾年不如意事一件接著一件,時光迅速地過去了,你的遺骨寄葬在這里,到現在已經五年了。五年來,你就在這枯草覆蓋的荒郊野外,餓了誰給你飯吃?渴了誰憐你沒水喝?讓你狐獨不安,我有罪啊!
現在我把二姐的靈柩遷回了祖墳,又來搬遷你的遺骨,讓你回到祖先的懷抱里。我給你選擇墓穴,刻石埤寫銘旌,明知是超過了禮的規定,但深情所寄,怎忍心不這樣做呢?
寄寄,自從你死后,我另外幾個侄子侄女,他們騎竹馬探玉環,穿繡服著錦衫,每天堂前階下的跑來跑去,日里風里的淘氣嬉戲,亂紛紛地困在我身邊,唯獨你的精靈,不知到了哪里。我從續娶以來,并無一男半女,我對你的感情,更比別人深切得多。我每每撫愛那幾個孩子時,就想起了你,心里難過得要命。
唉!寄寄,滎水上游,壇山旁邊。你的先祖都在那里,他們墳上松樹槚樹已經茂密成蔭了;你大姑二姑的墳塋和你的相連著。你在那兒過來過去,千萬別怕別慌啊。我給你準備了好看的衣裳,香甜的食物,你來用吧,別管多少,一定要拿足啊。寄寄,你的伯伯來祭你,你的父親在哭你,傷心吶寄寄,你知不知道?
【總案】 這篇祭文,作者寫給自己的小侄女,一個五年前死去的四歲的小女孩——寄寄。作者象對待一個活著的孩子,對待自己的至親骨肉那樣對寄寄輕輕呵護,深深珍愛,憐她五年來孤寂冷清,起居無人照應;嘆她正當“稚戲之辰”,“奄然歸無”,享受不到別的孩子那種嬉戲的樂趣:擔心她年幼膽小,才回祖塋,人地生疏,害怕驚慌;給她準備了“華彩衣裳”,“甘香飲食”,盡力彌補她失去的歡樂。那情景就象對即將遠行的孩子一樣,放心不下,于是把她攬在膝前,諄諄叮嚀,再三關照。
李商隱是一個富于感情,長于抒情的作家,此文雖是用四六駢體寫,卻不堆砌辭藻,追求華麗,而是或駢或散,任其感情自然流露。寫景歷歷分明,抒情哀婉動人,情景交融,意真辭切。
上一篇:林景熙《磷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祭柳子厚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