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湯顯祖·答王宇泰》鑒賞
來教令仆稍委蛇郡縣①,或可助三徑之資②,且不致得嗔。宇泰意良厚。第仆年來衰憒,歲間上謁,每不能如人。且近蒞吾土者,多新貴人,氣方盛,意未必有所挹③。而欲以三十余年進士,六十余歲老人,時與末流后進,魚貫雁序于郡縣之前,卻步而行,伺色而聲,誠自覺其不類,因以自遠。至若應付文字,原非仆所長; 必糜肉調飴,作胡同中扁食④,令市人盡鼓腹去,又竊自丑,因益以自遠。其以遠得嗔,仆固甘之矣。所幸雞肋尊拳⑤長人者或為我一吷耳⑥。然因是益貧。田可耕,子可教,利用安身,仆亦有以觀頤也⑦。趙真寧書亦語及此。種種情事,悅之兄能為兄詳言之。總非楮筆能盡⑧。
(《湯顯祖詩文集》)
這篇答信表面看來是嘆老嗟悲,自甘貧賤,實則是對新貴們卑躬屈膝、趨炎附勢的媚態進行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開篇簡潔地點出王宇泰來信的“良厚”情意: 即勸其與郡縣官巧為周旋,以求將來家用之費。接著用 “第” 字一轉,慨嘆衰老昏憒,遠不如人,似謝絕來信之良意,實表明不肯俯媚于人的耿介性格。下面進行三點原因的解說。一是恥于與仰人鼻息者為伍,二是不長于應付文字,三是厭惡烏合拉攏之行。其實,與其說是解說原因,倒不如說是以側筆揭刺世俗丑態。尤其中間寫新貴人“魚貫雁序于郡縣之前,卻步而行,伺色而聲”,描繪趨炎附勢之情狀,卑躬屈卑之面目,真可謂入骨入木,維妙維肖,令人覺得既可厭,又可笑。面對那些令人作嘔的諂諛逢迎,湊集烏合,作者是“因以自遠”,又“益以自遠”,甚至甘愿“以遠得嗔”,“因是益貧”,以歸耕教子為樂,充分表現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之節操、傲岸不馴之性格、光明磊落之心地。其用劉伶自比雞肋事看似自嘲自賤,實則自尊自愛。最后言“種種情事”“非楮筆能盡”,當自有難言之隱衷,抑或為此文深沉慨嘆之復雜本事。語雖戛然而止,意卻令人遐想不盡。
通篇仿佛僅自嘆其不合時宜,每不如人,并無意于揭刺時事,但卻又無一處不深揭痛刺。妙在隨手投槍,而自然中的。
上一篇:《清·陸次云·答友人索汝石書》鑒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江淹·答虞中書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