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四月到大和九年(835)初在淮南節度牛僧孺幕中任推官,后轉為掌書記。大約在這個時期,跟同在幕中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從后來《哭韓綽》的詩作“平明送葬上都門,紼翣交橫逐去魂,歸來冷笑悲身事,喚婦呼兒索酒盆”來看,兩人友情甚篤。杜牧風流俊賞,兩年揚州生活給他留下美好的記憶。離開揚州之后,他依然綣戀故地。這種綣戀,通過思念尚在故地的舊友來表現,是極其自然的。
前兩句展現揚州美景:連綿的青山在天際時隱時現,悠然的綠水在原野迢遞不斷,雖然秋盡冬來,但草木尚未凋零,依然富有生機。這是從白天著眼。平平常常的山、水、草,一到詩人筆下,具有了盎然情味。山,在隱約中顯出青蒼;水,在長流中顯得明亮;草,在秋盡后未見枯黃。由此而組成的畫面,呈現出江南水鄉的特色。詩人先以“秋盡江南”宕開一筆,再以“草未凋”折回,并將美景置于“秋盡”之下,為的是讓讀者想象更美的春夏景色。“隱隱”、“迢迢”,用迭字作句內對,以示強調,既有朦朧美,又有清晰感。這樣,空間無限,詩情洋溢,仿佛這山,這水,這草,也綣戀著詩人似的。這就為后兩句的抒情作了鋪墊。
如果說前兩句緊扣題中的“揚州”落筆,那么,后兩句由題中的“韓綽判官”展開想象:二十四座橋上,明月當空,舊友韓綽在哪座橋上請如花似玉的人兒吹簫呢?這是從夜晚著眼寫的揚州之景。在杜牧以前,施肩吾曾在《戲贈李主簿》中寫道: “不知暗數春游處,偏憶揚州第幾橋。”在杜牧以后,張喬在《記維揚故人》中也寫到過“明月記得相尋路,城鎖東風十五橋”之句,可見二十四橋是唐時揚州的繁華之地。詩人在揚州時不可能不與韓綽前去游賞。將別后友人的生活設想在橋上,為的是喚起友人的記憶,更感親切。設想中,將友人置于“明月”之下,處于“玉人”之中,其詩情蕩漾的氣氛,征歌逐舞的狀態,流連忘返的神情,宛然可見。以“何處”指出不能確定的地點,以“吹簫”展現倜儻風流的情貌,以詢問表示友善的倜侃,在在表明自己悠然神往的情思。如果聯想“聞說到揚州,吹簫憶故游”(包何《同諸公尋李方直不遇》)的詩句,則能深一層領會詩人的綣戀之情。
作為一首寄贈之作,既要注意寄贈者的生活情致和寄贈地的旖旎風光,又要關合自己思念舊友之意和綣戀故地之情,難度是不小的。而詩人的巧構在于:綣戀故地,通過思念舊友來表達;思念舊友,又通過想象中故地的美好景色和舊友的美好生活來實現。全詩詞句清麗,音韻流暢,讀來風調優美,有一股疏宕之氣流貫其中。幅幅畫面,展現眼前,又給予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牧詩作的個性特點。
俗言“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言揚州天下樂國。如韋應物詩云: “雄藩鎮楚郊,地勢郁岧峣。嚴城動寒角,曉騎踏霜橋”,杜牧云“秋風放螢苑,春草斗雞臺”;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句,猶未足以盡揚州之美。(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三)
上一篇:《寄夫·陳玉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李儋元錫·韋應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