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游黃溪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2,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3。環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潭之源,南至于瀧泉,東至于東屯4,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5。祠之上,兩山墻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6,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7。其略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8。來若白虹,沈沈無聲,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9。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
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
傳者曰:黃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號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后也。”10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11“黃”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12,其所以傳言者益驗。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后稍徒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 以啟后之好游者。
【注釋】 1黃溪:唐代屬永州,在今湖南零陵地區,發源于寧遠北陽明山,西經零陵,北合白江水,入湘江。 2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北面到山西西南部,西到陜、甘邊區,東面最遠到江蘇省,南邊到兩湖與浙東福建一帶。這里以永州為中心劃定了一個相當大的地域。3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在上面劃定的地域內以山水秀美而聞名的有一百多處,永州山水是最佳的。 4環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瀧泉,東至于東屯:在永州地面周圍百里左右,北有浯溪,西有湘源,南有瀧泉,東有東屯等山水有名的村落。浯溪,在永州界內,源出湖南祁陽松山,東北流入湘江。傳說“浯溪”之名為唐代元結所取。湘之源,湘江源出廣西興安。此處指永州屬縣的湘源。 瀧(shuang雙)泉,當在永州或附近,一作“龍東門”,待考。東屯,黃溪岸邊的一處村落。 5黃神祠:黃溪人所立的祠堂。“黃神”事見下文。 6如丹碧之華葉駢植:好像紅花綠葉并駕齊驅種植似的,隨山高低起伏。 7殆不可狀:幾乎無法形容。 8黛蓄膏渟:黛,古代婦女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膏,油脂。形容潭里的水積聚起來,烏光油亮,平平如鏡。 9頦頷龂齶:頦,下巴尖。頷,下巴。龂同齦,牙根部。齶,牙床。這里形容潭邊山石錯落的形狀。 10余黃、虞之后也:據《漢書·王莽傳》載,王莽擅漢攝政后,曾宣稱自己是黃帝的事裔,虞舜的嗣息。意即我是黃帝虞舜的后代。11黃皇室主:王莽之女、漢平帝之后。平帝死王莽攝政,稱其女皇太后。篡位后又改稱為安定公太后。他想叫女兒改嫁,再改稱“黃皇室主”,表明她是新莽的公主,與劉漢斷絕關系。 12聲相邇,而又有本:聲相邇,聲音極其相近。有本,有根據,即指王莽自稱黃帝后裔及其女改稱事,可當做改姓黃的根據。
【今譯】 在山西、陜西、江蘇、浙江、福建和湖南湖北及兩廣我所經歷過的廣闊大地上,用知名山水命名的州治數以百計,其中最佳的要屬永州。圍繞永州方圓百里左右,浯溪、湘之源、瀧泉、東屯等地的山水都有名,用名山名水命村落名的地數以百計,其中唯黃溪最佳。
黃溪離永州城七十里,由東屯向南走約六百步,即到黃神祠。祠的上方,像墻一樣豎直的兩座山矗立著,紅的花和綠的葉好似并駕齊驅到處生長著,隨山勢高低起伏。紅花綠葉中間斷開的地方是峭立突出的崖石或巖壁上的孔穴。水中遍布小石子好象平鋪在黃神祠上方。涉水步行八十步即到達第一個水潭,十分奇特美麗,幾乎無法形容。簡單說它恰似一個對劈開的大甕,斜靠著高高的大山旁。黃溪的水流入潭中,潭里的水積聚起來,烏光油亮,平平如鏡。上流溪水像潔白的虹,平穩地靜靜地流過來,數百尾小魚正在石下聚集。
再往南走百余步,就到了第二潭。潭邊的石頭高高直立著,面對著從高處泄下的急流,恰似巨大的牙床和下巴。潭下是雜亂無章的石塊,可供人坐下來歇息飲食。山上有紅頭黑翅的鳥,像天鵝大小,朝東方站立著。
從此再往南數里,地勢沒多少變化,樹木更加高大,石頭更為削峭,水流鏗鏘有聲。再往南一里余,就到了寬闊幽靜的河。山漸漸低矮下來,水流緩慢,出現了開墾的耕地。據說早先黃神還是凡人的時候,就住在這里。
敘述黃神生平事跡的人說:黃神本姓王,王莽的后代。王莽死后,黃神更改了姓氏,逃至此地,選擇深山險崖之處藏身。當初,王莽曾說:“我是黃帝和虞舜的后代。”所以稱他女兒為“黃皇室主”。“黃”與“王”聲音相近而且又有王莽自稱為黃帝后裔為根據,這就是黃神為王莽后裔潛逃而來的原因。神既然居住這里,百姓也都安全住在這里,認為黃神有道法,他死后就祭祀他,并為他建立祠堂。后來把祠堂從其潛居地適移到黃溪居民區較近的地方,現在黃神祠在山北面黃溪上游。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回到家后作此記記,以開導今后的旅游者。
【集評】 方望溪評曰:“子厚諸記,以身閑寂,又得山水以蕩真精神,故言皆稱心,探幽發奇而出之,若不經意。”
劉海峰評曰:“山水之佳,必奇峭,必幽冷,子厚得之以為文,琢句煉字,無不精工,古無此調,子厚創為之。”
《韓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黃溪》一記,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筆,雖合荊、關、童、巨四大家,不能描而肖也。”
【總案】 此游記寫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這時,作者被貶到永州八年有余,對再升遷已不抱什么希望。于是,他研究歷史,寫文章,探賞山水,接觸民情,思想日益切實,心情也顯得平和。他跑到永州城外七十里路的黃溪,興致勃勃,情思泉涌,指點說道,專門記游。在欣賞山水中飽含著他獨特的感受——山水不以窮僻而不善,窮僻山水可以“最善”。然后相當客觀地寫了黃神,申明這里傳說而已,以實錄傳說之詞,其實便是不予置信之意。至于是非曲直,見仁見智,由讀者自裁。
全文分三個自然段,先寫全國山水中黃溪最好,次寫兩潭,最后寫黃神。結構上由全國到永州,再到黃溪這樣一個風景點,采用逐步縮小范圍的方法,層次極為清楚。這一安排把黃溪在全國的大背景下突現了出來。
這篇游記的結構是:地點——風景——人文。這樣的游記結構被后來寫游記的人廣泛效法使用,在今天看來已屬一般化的了,但從這一文體發展的歷史看,此文在當時是開拓性的創舉,是這類游記散文的首創之作。
上一篇: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葉適《煙霏樓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