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施閏章·舟中立秋》原文賞析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陰云沉岸草,急雨亂灘舟。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洊饑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順治八年(1669),詩人補刑部湖廣司主事,秋季奉使廣西,次年冬歸里。此詩當作于順治九年,抒寫“立秋”之日詩人于旅次舟中的所見所感。詩人將其對個人的垂老身世與社會的黑暗現實之感慨結合起來,表現其悲己憫世之情懷。全詩情緒沉郁,語言質樸,是一首“言有物” ( 《蠖齋詩話》)之什。
中國古代向有“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繆稱訓》) 的傳統。“悲哉!秋之為氣也”(宋玉《楚辭·九辯》),秋季“草木搖落露為霜” (曹丕《燕歌行》),萬物凋零,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的傷感情緒。而此時詩人以垂老之年,又心懷憂愁,于旅次舟中恰逢“立秋”之時,就更要產生類似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艱難苦恨繁霜鬢” (杜甫《登高》) 的“悲愁”之意。故首聯自然地發出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的慨嘆。“垂老”即臨老,連“聞秋”都“畏”,更何況逢“立秋”呢?詩人怕 “立秋” 的心態是與次句緊密聯系的: “年光逐水流。”此句同其《江月》“少壯隨波去”一句意思相同,都是感嘆光陰虛度,無所作為,既是即景抒懷,又是暗用“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之典故,但人若不知此典,并不妨礙對詩意的理解。這就是“用典如水中著鹽,但知鹽味,不見鹽質”(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無填砌痕” (同上卷六)之妙。
頷聯乃承首聯“秋” 意描繪所見景物,使“秋” 意具象化: “陰云沉岸草,急雨亂灘舟。”這是一幅陰晦凄冷的秋意圖。前句寫遠處: 陰云低垂,籠罩著江岸衰草。后句寫近處:秋雨急落,打亂了江灘泊舟。江岸與江灘連成一片,構成“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荒涼蕭殺的境界。王士禛評施閏章五言近體詩句不愧《古詩十九首》之“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見《池北偶談》),此聯庶幾近之。這境界正是詩人于《江月》 中所說“關河行路難”的生動寫照。“陰云”、“急雨”為詩人帶來的不只是旅途上的艱難,更給詩人增添了心境上的凄苦、紊亂。詩人的主觀心境與自然之境在愁苦、紊亂的情調上已融成一片; 或者說,客觀之境被涂抹上主觀的凄苦色調。
客觀自然之境固然使詩人愁苦,但根柢在于清初的社會現實令詩人憂慮。頸聯乃直接抒發此意: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前句一面在為自己所讀“詩書”拙于應付“時事”而遺憾,一面則是反襯清初社會“時事”之黑暗非個人力量所能改變。后句寫 “嶺海”即兩廣之地因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還未平定而進行軍事儲備,令人發愁。這又反映了清初社會動亂之現實。這更是詩人之所以憂慮也。
詩人由于憂慮深重、心情壓抑已極,乃尋求自我排遣,自我慰藉,以求從此時的心境中解脫出來,于是有了尾聯所寫的情景: “洊饑今有歲,倚棹望西疇。”“洊饑”,指連續多次的饑荒歲月; “有歲”,指有好收成。尾聯首句所寫與其說是事實,不如說是詩人真誠、美好的愿望,即希望在經歷多年災荒之后,今年能化兇為吉,有個豐收的年成。正因為有這樣的愿望,詩人才有 “倚棹望西疇”之舉動。“棹”,船槳,此借指船; “西疇”,西邊的田野。詩人倚靠著船艙,望著西岸的田野,充滿了期待、渴望,他分明把百姓溫飽、國家富足之實現寄托于 “西疇”之中了。尾聯出現的詩人形象無疑是令人感動的。
這首五律基本上采用一聯抒情、一聯寫景的虛實交錯結構,如首聯、頸聯基本抒懷,頷聯、尾聯基本寫景。但抒情聯亦有景致,如首聯“年光逐水流”就是即景抒情,情不離景;寫景聯亦有抒情,如尾聯“洊饑今有歲”乃是情景難分。但歸根結蒂,全詩是抒發詩人對垂老的身世與連年動亂、饑荒的現實的感痛之情,從中亦可透視到清初社會凋蔽、民不聊生之一般。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老仆》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于謙·荒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