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汪道昆·高唐夢(全一折)
戰國時,楚襄王至云夢游覽,見高唐山上觀宇巍然,云霧繚繞。宋玉于是對襄王講起當初懷王游此,夢見巫山神女,修建高唐觀的經過。襄王聽后深為所動,傳令停駕,在高唐山歇息。當夜,襄王神思恍惚,迷迷糊糊地睡去,果然夢中有巫山神女前來朝見,襄王大喜,與神女共燭夜談,并想讓侍從準備酒肴,歌舞宴樂,以招待神女。神女婉然推辭,說天已五更,而神人異途,隨后便飄然而去。襄王一夢醒來,十分驚訝。想起夢中神女種種情態,情思繾綣,不能自已。于是叫來侍從,令傳旨于宋玉大夫,說夜來果然夢見神女,天姿國色,一如宋玉所言。即令宋玉作賦一首,以紀奇遇。
(末上) 〔如夢令〕 歲事悠悠轉轂,世路紛紛覆鹿。人醉我何醒,莫待黃粱先熟。明燭明燭,夢斷巫山六六。酒闌人倦,厭聽繁音。昔賢曾賦高唐,今日翻成下里。正是夢里尋真非是幻,曲終奏雅不須多。道擾未了,宋大夫早上。(生扮宋大夫上)
【高陽臺】 載筆摛詞,當筵授簡,叨陪晝日三接。澤畔招魂,累臣何處悲咽。江風初動青蘋末,斷腸處、洞庭飛葉。且隨他下里巴人,品題風月。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小臣宋玉,官楚大夫,先師屈原,以忠憤死。玉雖在文學侍從,不免比周取容,如今楚王出游云夢,將至高唐,已聞警蹕傳聲,不免在此侍候。(小生扮楚王、小旦二人招儀、凈丑二人內使,小外二人力士、末章華大夫同上)
【出隊子】 長楊游獵,長楊游獵,肅肅中林起兔置。紛紛扈從競豪奢。寶馬雕弓意氣賒,云物宜人,白日未斜。
(小外) 此間已是行宮,請大王駐駕,(小旦) 近侍官行禮。(末) 臣章華大夫朝見。(小生) 客卿就坐。(生) 臣宋玉朝見。(小生) 大夫免禮。此間是何處? (生跪) 此間是高唐山,上是高唐觀。(小生) 大夫,你看觀上云氣甚奇,是何氣也? (生)此名朝云。(小生) 何謂朝云? (生) 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一美人,其狀甚麗,自云巫山之女,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既而辭去,自云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陰,朝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日王起視之,果見朝云。因為立廟,故名朝云。(小生) 大夫,那朝云景狀若何?(凈) 有個緊狀。“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卻不是緊狀?(丑) 我要個慢狀。(凈)“落盡高天日,幽人未遣回。”卻不是慢狀? (丑) 我要個不緊不慢。(凈)“歸去來山中,山中酒初熟。”卻不是不緊不慢? (丑) 我也有個緊狀。(凈) 還我緊狀,(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卻不是緊狀? (凈) 還我個慢狀。(丑)“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卻不是慢狀?(凈) 我要一個緊又緊、慢又慢。(丑)“殿上傳聲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卻不是緊又緊、慢又慢? (生) 你休饒舌,且聽大夫道來。(生)
【高陽臺】飛觀岧嶢, 流云縹緲, 朝來幾度明滅。 日上扶桑峰頭, 一片晴雪凄切,倏然忽送風和雨,一霎地風回雨歇。似湘娥明眸,悵望所思長別。
(小生) 那巫山神女,容貌若何? (生)
【前腔】 高潔,婉若游龍,皦如初日。那更羞花閉月,巧笑工顰,玉質天然奇絕,紅頰,嫣然一笑傾人國。說什么目挑心悅,便教他毛嬙西子,總非同列。
(小生) 曾聞莊生孟浪之談,不意今日、果然有此。
【前腔】 姑射, 山色嵸巃, 神人綽約。 云是肌膚冰雪。 想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絕代無雙。不數莊生陳說。先王既有此奇遇,豈今獨無? 停轍,倘然沒遇春風面,又何用輕身巾櫛? 最關情、荒臺云雨,楚宮湮滅。
(末) 雅聞大夫讀書好古,今日之言,似涉不經。
【前腔】胠篋,詩刺鶉奔,禮閑漁色,汗簡究垂往哲。大夫,獨不聞禍水滅火之言乎? 禍水無端,何用鯫生緩頰。臣啟大王: 昔周王南征不復,只為樂而忘返。周折,艅艎直下浮云夢。漢水濱中流失楫。臣愿大王及早還宮,莫教他留連光景,寒生離玦。
(凈丑張燈介) 天色已暮,請大王就寢。(小生) 是如此。(生)曜靈匿景。(末) 繼以蘭膏。(小旦) 大夫速退,毋使君勞。(同下)
(小生) 適聞宋大夫談朝云神女之事,令人神思飛動,如在恍惚。不免隱幾而臥,知他是誰入夢里來。(睡介) (旦扮神女、小旦二人女師、太傅上)
【鵲橋仙】乘風輕捷,凌波飛涉,早到銀宮貝闕。你看霓旌千騎擁龍蛇,正碧海青天良夜。
(旦)“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妾乃巫山神女,本君瑤姬,未行而死,棲神高唐之上。先年曾侍楚懷王,遂得廟食于此。今日楚襄王來游高唐,一聞宋大夫之言,好生注意,不免令睡魔入夢,與襄王相會去來呀! 此間已是寢殿門,保母,你快入去通報。(小旦報介) 告大王: 巫山神女朝見! (小生起介) 請升帳殿! (旦) 大王千歲! (小生) 神女安重,不勞行禮。(旦拜介) (小生) 神女請坐。聞神女棲神高唐之上,那高唐風景若何? (旦)
【香羅帶】空山人境絕,松樞桂闕。歸來佩聲空夜月。東風無主自傷嗟, 也可惜春花后送鵜鴂。 舉首平臨河漢接。 待學他織錦天孫也, 月照流黃心百結。
(小生) 曾聞神女,得侍先王,如今猶記憶否? (旦)
【前腔】 當年來絳節,神交寵浹。蒼梧望中云已滅。愁人花木幾重遮,也淚滴湘江水、幾時徹。望帝春心啼未歇。待學他鼓瑟湘靈也,風動朱弦寸心折。
(小生)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既蒙神女幸過,寡人容命庖人治具,歌人升歌,與神女少坐如何? (旦) 妾身猥以陳人,幸逢令主,寵分一盼,報矢百身。深愿淹留,親承燕好,無奈箭催五夜,戶隱三星,神人異途,就此辭別。(起介) (小生) 神女少留,何太匆遽? (旦) 君王安重!“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回顧下)
(小生復起介) 呀! 適才神女何處去了? 呀! 卻原來是一夢。“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亮無晨風翼,安能凌風飛。”適才夢見神女,真個是“曄兮如華, 溫兮如瑩”, 須臾之間, 美目橫生。 五色并馳,不可殫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精。近之既妖,遠之有望。骨發多奇,就者克尚。私心獨悅,樂之無量。交希恩疏,不可盡暢。神女你飄然而去,卻怎生發付我也!
【醉羅袍】玉貌玉貌多嬌怯,象服象服稱濃纖,蛾眉侵人鬢云斜,一曲初生月。遲回少進,非邪是邪?遷延辭去,非邪是邪?回頭一顧神飛越。
那神女臨去之時,亦有戀戀之意。
【前腔】斂衽心如結,舉袂舉袂面頻遮。玉奴擁入七香車,蘭氣余芳烈。神游何處?空歌楚些; 魂招未得,空歌楚些。落月滿屋梁,猶如見顏色。夢回猶見梁間月。
本是一場春夢,惹起百種離愁。想莊生物化之言,非孟浪也。
【香柳娘】夢翩翩化蝶,夢翩翩化蝶,游魂清夜,翻從覺后悲生別。望陽臺路賒,望陽臺路賒,鳥衜度云車, 猿聲下霜葉。總千金莫邪,總千金莫邪,蛟龍可殲,恩情難絕。
寡人明到巫山,便當物色蹤跡。但恐鳳去臺空,徒增感慨耳!
【前腔】盼巫山萬疊,盼巫山萬疊,云標高揭,天霞彩鳳歸丹穴。笑長安狹邪,笑長安狹邪,刻畫自無鹽,笙歌罷精列。慢臨風自嗟,慢臨風自嗟,遺榮去奢,同歸漻泬。
內侍何在? (凈丑上) 畫漏稀聞高閣報,天顏有喜近臣知。啟大王: 有何令旨? (小生) 你便傳旨與宋大夫,道是夜來果夢神女,真個國色天人。教他作賦一篇,以紀奇遇,當贈千金。為大夫取酒! (凈云) 謹奉旨! (小生)
【尾聲】佳人百媚生眉睫,都付與詞臣齒頰,絕勝村中歌白雪。
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
累臣: 指屈原。“君不行”六句: 見屈原 《九歌·湘君》。兔置 (ju,居): 捕兔的網。“姑射”三句: 《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胠篋 (qu,qie,驅竊)”四句: 胠篋,見 《莊子》。詩刺鶉奔,《詩經·鶉之奔奔》一詩,諷刺統治者淫亂無恥。禮閑漁色、《禮記·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指不為漁色之事。緩頰: 婉言勸說。艅艎(yu,huang余皇): 大船名。“沅有芷”二句: 見屈原 《九歌·湘夫人》。織錦天孫: 指織女。絳節: 使者所持的紅色符節。象服: 古代王后及諸侯夫人所穿的繪以圖案的衣服。
這是個單折短劇,敷演楚襄王游高唐的經歷,以宋玉對襄王講巫山云雨為契機,以襄王夢神女為高潮,以襄王令宋玉作 《高唐賦》作結,劇情較為簡單。在關目的安排上,虛寫懷王夢神女之事 (通過宋玉對白),而著重寫襄王夢神女的經過,虛實映襯,造成起伏之勢,增加了劇情的藝術效果。
本劇以宋玉這一角色為線索人物,勾連起懷王、襄王前后夢神女經歷,形成了故事的構架。而對宋玉性格的刻畫則著力不多,只通過他出場時襄王問的曲白,表現出一個文人士大夫的博聞強記和倜儻風流。劇中章華大夫則是與宋玉相對立的角色,在宋玉對楚襄王渲染巫山云雨之時,他便指責宋玉之言“似涉不經”,并以“禍水滅火”為喻勸戒襄王不要溺于聲色,而宜及早還宮,料理朝政,是典型的封建社會“忠臣”的形象。
楚襄王是劇中的重要人物,在宋玉與章華大夫所分別代表的“情”與“理”之間,他明顯傾向于宋玉的“情”。他聽了宋玉對巫山云雨的敘述,大為感動; 而夢見神女之后,又深情款款,繾綣難解,并吐露了對神女愛慕與思念之情。襄王多情而好色的特征,反映了封建帝王感情生活的一個側面。
劇中的神女,雖然只在宋玉的對白和襄王的夢境中出現,但卻栩栩如生。在宋玉的對白中,觀眾對神女美麗、溫柔而深情的特征有了印象; 而在襄王的夢境中,通過舞臺的藝術表演,觀眾的這種印象又得到進一步加深。同時,通過她與襄王相見時感情分寸的把握,更表現出她性格中持重的一面。她雖然是“神”的形象,但所表現的無疑是理想女性的特點。
該劇的主旨,一方面反映出對宋玉、襄王肯定的傾向,即通過一個婉轉含情的故事,贊頌了神人之間——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寄托了作者在愛情方面的審美理想。另方面是對章華大夫肯定的傾向,對襄王“漁色”的行為帶有諷諭的意味。但從整部戲的抒情性及其藝術效果來看,無疑是前者占了主導地位,“情”勝于“理”。
在藝術上,本劇對夢境的展現與心理的刻畫都有成功的地方。襄王夢神女的戲劇情節,無疑借鑒了從《西廂記》、《漢宮秋》等戲曲中描寫夢境的舞臺經驗,造成一種撲朔迷離的朦朧的美,這對塑造人物和表現主旨都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劇中對楚襄王心理的刻畫也很成功。在神女飄然而去后,劇作者編排了兩支【醉羅袍】和兩支【香柳娘】來表現襄王對神女款款的深情與留戀不舍的心境,都是很好的抒情曲子。
本劇在角色與唱腔的處理上,吸收了南戲的藝術經驗。劇中宋玉(生)、襄王 (小生)、章華大夫 (末)、神女 (正旦) 都各有曲子,此外,還有一支合唱的曲子 【出隊子】。這與元雜劇中一角唱到底的形式有所不同。在語言上,本劇較為艷冶典雅,如宋玉描述巫山云雨的兩支 【高陽臺】,神女唱的兩支 【香羅帶】 等,都遠離本色,而多用文言及前人詩詞典故入曲。在賓白中,用前人詩詞則更多,象凈丑二角的插科打諢,不厭其煩地羅列前人詩句,其實是劇中敗筆。
本劇作為不足三千言的短劇,難以展開戲劇沖突,因而雖次第較為分明,終嫌波瀾不足。這也是本劇的局限所在。
上一篇:古典名劇·桃花扇·桃花扇三·下本·罵筵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孟漢卿·魔合羅(第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