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山
位于安陸市西北部,又名碧山,距城區15公里,曾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酒隱安陸”之地。白兆山系大洪山余脈,呈南北走向,其主峰海拔379.1米,東北山勢險峻,西北平緩,整個風景區面積達8平方公里。由于此山地形地貌獨特,風景秀麗,李白在此“蹉跎十年”,留下了“間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樣膾炙人口的詩篇,并有眾多的歷史遺址遺跡。風景區內游覽景點甚眾,主要有:桃花巖或曰桃花洞,位于白兆山西麓,因李白曾隱居于此,故亦稱謫仙桃巖。“有一竅以峭壁百仞中騰出”,上有銀杏樹,下有紺珠泉,左為讀書臺,右為筆架山,桃花巖居于其中,眾星拱月,相映成趣,為安陸諸景中一絕。李白讀書臺,舊傳為李白讀書處。紺珠泉,位于桃花巖西近百米處,四壁用青磚平砌,天旱不涸,俗稱龍王井。白云泉,位于太白峰西斗笠巖上,泉水常流不涸,有歷代摩崖題刻多處。洗筆池,在桃花崖南約200米處,泉水常年不枯,為李白洗筆處。古銀杏長于太白峰之巔,據傳為李白親手所裁。還有與李白有關的白兆寺、太白堂、洗筆池、長庚書院等遺址遺跡。
[古詩文賞析]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待御綰 唐·李白
云臥三十年,好閑復愛仙,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園。
蓬壺雖冥絕,鸞風心悠然。芳草換野色,飛蘿搖春煙。
歸來桃花巖,得憩云窗眠。入遠構石室,選幽開山田。
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
時升翠微上,邀若羅浮巔。永辭霜臺客,千載方來旋。
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
詩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四句。“云臥”指飄游不定的隱居生活,“三十年”指時間之久。詩人不僅是喜歡閑適的生活,而且愛好超凡脫俗的仙家生活。這兩句既是寫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同時也是為下文作鋪墊,暗示桃花巖是一個適合自己居住的幽閑境地。蓬壺,即蓬萊,傳說中的三神山之一。冥絕,極遠的意思。鸞鳳,鸞鳥和鳳凰,這里指和許夫人的婚事。神仙仙境雖然遙遠不可企及,但白兆山綺麗的風光和鸞鳳和鳴的寧靜生活卻使詩人怡然自得。這幾句表面是寫對仙家生活的向往,實際上是“虛”寫白兆勝景和自己婚后生活的愜意。
第二部分從第五句以下共十二句,轉入“實”寫。詩人用較多的篇幅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錯落有致地描繪了白兆山優美景色。“歸來”二句,“歸”字和“得”字用得極為準確,寫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久客他鄉,旅途勞頓,今日歸家,自然心緒安寧。這兩句既是對上文的補充,又為提起下文起過渡作用。“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相對的山嶺上人可以交談,環境是如此的空曠寂靜。桃花巖下有紺珠泉,猿有時從古木上累累相接而下飲,人和猿相處是這樣和諧,絕對沒有塵世的紛擾。“時升”二句是指登上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的時候,山勢綿延又好象羅浮山頂,詩人把白兆山比擬風景優美,以名泉瀑布著稱的粵中游覽勝地羅浮山。“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岑”,指白兆山兩翼的青龍、白虎二嶺。東壑,指紺珠泉下的深谷。屏障,指白兆山西邊的山梁。“青龍”居左,“白虎”協右,“障”在西,“壑”在東,桃花巖掩映其中,自然眾星拱月,風光獨秀。“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嘉植美箭,錯雜交映,濃蔭蔽日,巖傾削立,這是對桃花巖山勢和自然風貌著力刻畫的傳神之筆。“芳草換野色,飛蘿搖春煙”,詩人把視野放寬,芳草更換了山野的顏色,藤蘿搖動著春煙,著一“換”字和一“搖”字,芳草、野色、藤蘿、春煙俱動,形象地烘托出桃花巖的自然風貌,同時也為下文提出的長期隱居桃花巖強調了環境依據。
后六句是第三部分。“人遠構石室,選幽開山田”,“石室”,指隱居之室。既然環境是這樣優美,自當鑿石隱居,選幽開田,陶然忘機。接下二句是寫,只有這里才是自己的理想之所,可以避免“六塵”的羈絆。“永辟霜臺客,千載方來旋”。“霜臺客”,此指劉綰,“千載”,言時間之長,今將與君永別,悠然長住于此,一去千年而始還也。縱觀全詩,由景而生情,情景交融。特別是對桃花巖景觀的生動描繪,讀之令人神馳意往。
(張昕 王清)
〔現代散文〕 碧山又名白兆山,它同壽山隔河相望,可謂兩山對峙,涢水中流,古人稱之為鄂北咽喉,東南門戶。白兆山絕壁萬仞,古木參天,郁郁蔥蔥。登峰極頂,北望石巖山、大安山、仙城山,奇峰高聳,懸崖峭立;南眺沃碧萬頃,上下天光,激流推移。迷人的山光水色吸引著歷代游人士子,騷人墨客。
公元727年,27歲的詩人李白來到安陸,在這里他同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清奇古樸的白兆山陶冶了他的靈性,明媚秀麗的涢水賦予他藝術的源泉。
白兆山是李白“安陸十年”主要活動的地方。山頂千年古銀杏相傳是李白親手所栽。他著的名詩《山中問答》就是描寫這里自然風貌的千古絕唱。
一千多年過去了,李白居住過的白兆寺,游覽過的桃花巖,飲水的紺珠泉,以及讀書臺,洗筆池,太白林等仍歷歷可尋。
白兆寺位于白兆山西麓。李白同許氏結婚后即棲居于此。白兆寺南對峽谷,北靠青山,濃蔭蔽天,曲徑通幽。原來的白兆寺建筑宏偉,分前殿、中殿、后殿三層,共99間。建筑風格為重檐式,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殿前尚有太白堂,小巧別致,書房擺設一應俱全。遙想李白當年潛心苦讀時青燈如豆,令人思緒萬千。堂中塑有李白醉寫蠻文、楊國忠磨墨、高力士脫靴像。
桃花巖,也叫桃花洞,位于白兆山西山腰,因李白而稱“謫仙桃巖”。桃花巖地勢險峻,風貌奇特,是一個天然山洞,洞中有數級石階,拾階而入,洞內有一線通天,隱約可望見藍天白云。洞口面臨“桃溝”,即李白“桃花流水杳然去”詩中的“桃花”溝。桃花溝附近佳水繁蔭,清泉潺潺,鳥鳴猿啼,越發增添了山谷清幽。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此常以桃花巖為主要游憩之所。
紺珠泉也叫龍王井,位于白兆寺后山腳,泉水甘甜清冽,為煮茶上品。李白常飲于此,歷代官府每逢慶典,便令人到此取泉水,達官貴人,無不以能品賞紺珠泉水為榮。
讀書臺在白兆寺前,是一座大的土臺,人稱“李白讀書臺”。此臺三面環山,一面臨谷,登臺遙望,山光泉影一攬無余。
洗筆池,又名洗墨池,在白兆寺東南數百步。相傳原為一小池,無泉眼。因李白在池中洗筆,“筆有神功,石塊頓開,泉水自涌。當地巖上月,曾聞李白讀書聲”。李白曾寫了一首題為《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待御綰》的詩,對這里的景觀做了極生動的描繪。
李白同許氏結婚后,曾往長安謀求仕進,人認為這泉水能使人聰穎慧敏,所以常挑回去給讀書的小孩子飲用。
太白林位于白兆寺南一公里處,是一片方圓數丈的平崗,崗上蒼松翠柏,即使在秋冬季節,這里也是濃蔭如蓋,千蒼萬綠。李白每天中午讀書疲倦之時就在一棵“歪脖子”樹下小憩。至今這里還存有明代萬歷年間留下的“唐翰林李白舊游處”石碑一塊。
另外,這一帶的洗腳塘、天花臺、筆架山、寫經嶺等等,都是與李白有關的遺跡。
(張昕)
〔民間文學〕 李白在安陸白兆山的時候,想憑著自己的才能,到長安去謀個一官半職,以實現自己治國安邦的政治抱負,沒料到事與愿違,受了宦官寵臣一肚子氣,只得敗興而歸,仍回到了白兆山白兆寺隱居。
一天,他對最相好的一個老和尚說了又要出去求功名的打算。沒想到這消息不到半天功夫便驚動了四鄉八里。道士和尚、文人鄉紳、男女百姓都紛紛跑來勸說李白,要求他留在白兆山。一個老道士還勸道:“白兆山藏珍秘寶,毓秀鐘靈。你該跳出三界外,莫居五行中。何必自尋煩惱去求什么功名。”那知李白聽后卻哂然一笑,說道:“大丈夫當以四海為家,怎能以區區挫折,而損我鯤鵬之志?”眾人見李白主意已定,一個個無計可施,唯搖頭而已。
誰知李白這一番話,驚動了居住在白兆山桃花洞里的桃花仙子。這桃花仙子有一百個姐妹,分管人間天上的百花。她有心留住李白,便喚來了她的一百個姐妹,在一夜間搬來了天上地下的四季名花仙草,全部安放在白兆寺門前的土坪上。
第二天一早,李白打點好行裝,由老和尚陪同著打開了廟門。突然,一股異樣的芳香飄來,李白朝前一看,只見廟前土坪上一夜間長出了見也沒見過,數也數不清的奇花異草:有剛打骨朵的;有含苞欲放的;有并蒂連枝的;有翹首弄姿的。一株緊挨著一株,一朵依偎著一朵,在晨霧中顯得是那么晶瑩欲滴,色彩繽紛。望著眼前的奇跡,望著這奇跡中的錦簇花團,李白,還有老和尚都驚傻了眼。
這時,又陸續來了不少為李白送行的鄉親。他們說這是白兆山的靈氣,準是天意要留李白,便在一夜間遣下百花。李白本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一經天象點化,便能頓悟迷津,他當即一拱手,對眾位鄉親說:“謝謝各位厚愛,李白從此隱居白兆山,終身不仕。”
從這以后,李白真的再也沒有離開過白兆山。白兆寺門前的那片土坪,后來便叫“天花臺”。
(李孟之 整理)
上一篇:描寫《瘦西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白帝城》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