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程珌·沁園春》程 珌
程 珌
讀《史記》有感
試課陽坡①,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fēng)軟,從容延叩②,太史丞公③。底事越人④,見垣一壁⑤,比過秦關(guān)遽失瞳⑥。江神吏⑦,靈能脫罟⑧,不發(fā)衛(wèi)平蒙⑨。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軛窮⑩。算汨羅醒處(11),元來醉里(12),真敖假孟,畢竟誰封(13)。太史亡言(14),床頭釀熟(15),人在晴嵐杳靄中(16)。新堤路,喜樛枝鱗角(17),夭矯蒼龍(18)。
注釋 ①課:考察、考核。②延叩:延請、叩問。③太史丞公:按《漢書 ·百官公卿表》,史官有太史令、太史丞。司馬遷曾任太史令,而非丞。此處當(dāng)系詞人誤記,或為調(diào)聲律而故改。④底事:為什么。⑤垣:矮墻。一壁:一邊,一面。⑥比:及至。秦關(guān):指函谷關(guān),是從東方入秦的必經(jīng)之路。遽:立即。⑦江神吏:據(jù)《史記》文義,“吏”當(dāng)是“使”字形訛。⑧罟(gǔ):漁網(wǎng)。⑨發(fā)蒙:啟發(fā)蒙昧。⑩軛窮:陷入困境,生不逢時。(11)算:盤算。汨羅:汨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為湘江支流,屈原在此沉水自盡。這里用來指代屈原。(12)元來:原來。(13)誰封:封誰。(14)亡:無。(15)床:糟床,榨酒器具。釀:釀造中的酒。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白酒床頭初熟。”(16)嵐:山林中的霧氣。(17)樛(jiū)枝:彎曲絞結(jié)的樹枝。(18)夭矯蒼龍:陸游《雙松》詩:“東岡夭矯兩蒼龍。”
鑒賞 根據(jù)詞題,這首詞乃讀《史記》后有感而發(fā)。開篇并未直接入題,而是先從題外話談起。“試課陽坡”三句,描述了悠閑自得的心理狀態(tài)。他在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來到向陽的山坡上檢視新栽的杉樹和松樹。由此見出作者此時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無官一身輕了。接著描寫了陽坡明媚的春景,桃塢晝暖,云淡風(fēng)輕,與“從容”的心境相照應(yīng)。讀了《史記》,有頗多感觸,便趁這個春日,到這白云溪畔向司馬遷請教。司馬遷早已作古,然而詞人卻想要與他對話,這正是文學(xué)思接千載,打破時空界限的魅力。
詞人一共向司馬遷叩問了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打通上下闋,連成一片,渾然一體。上片首先叩問了兩件事。其一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講春秋時的名醫(yī)秦越人,能隔墻見人,透過人的身體看到五臟病癥所在,然而入秦后,卻看不到李醯謀害他的用心。其二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講一神龜陷入漁網(wǎng)中,它向宋元王托夢求救。本來將要被放生,不料宋博士衛(wèi)平卻說它有神奇的功用,不可輕易放過,結(jié)果被剝下龜甲,制成了占 卜之具。這兩件事情,皆是有預(yù)見能力的人或物,卻最終沒有逃脫被害的命運,這令詞人產(chǎn)生了很大的困惑。
然而叩問的重心乃在下片。“休言”句,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講戰(zhàn)國時,燕國人蔡澤干謁諸侯,皆不見用,因此就請?zhí)婆e為他相面。唐舉見他形象丑陋,就取笑他,然而他卻不為所動,繼續(xù)游說諸侯,終于打動秦昭王,成了秦國丞相。與蔡澤相比,孔丘和孟軻的運氣卻差得多,他們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卻不被采納,最終困厄一生。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世人“休言”唐舉相面不準(zhǔn),“更莫笑”孔子和孟子困厄終生,正是為了說明政治上的浮沉并不能真正代表什么,不值得過分關(guān)注。
“算汩羅醒處,元來醉里”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楚大夫屈原忠君愛國,卻被流放,披發(fā)行吟澤畔。有漁父問他何以至此,他答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出自《史記·滑稽列傳》。春秋時楚相孫叔敖清正廉潔,死后家無余財,其子生活困難。于是滑稽優(yōu)孟扮成孫叔敖的樣子,為其子向楚王討了一塊封地。從這四句話,我們可以看到叩問司馬遷的真實意圖了,作者并非故意正話反說,而是因為同樣有滿腹牢騷不吐不快,是以要借《史記》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他笑屈原看不透政治的虛無,笑楚王昏聵無能,辨不清孫叔敖與優(yōu)孟孰真孰假。這一切激憤之辭也正是他參照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得出的結(jié)論。
平息了精神上的洶涌風(fēng)波,轉(zhuǎn)而痛飲佳釀,欣賞霧靄中的山景。而新堤路上,彎曲絞結(jié)的樹枝好像矯健的蒼龍,又令他產(chǎn)生了淡淡的喜悅,在或真或假的曠達(dá)中收束此篇。(常迎春)
云嵐煙翠圖 【清】 戴熙 山東青島市博物館藏
鏈接 宋代的修史制度。唐代建立的官方修史制度,至宋代更為完善。宋朝廷設(shè)立的修史機構(gòu)有起居院、日歷所、實錄院、國史院、會要所、玉牒所等,這些機構(gòu)中有專職的史官,由宰相兼任“提舉”或“監(jiān)修”,編纂日歷、實錄、會要、國史等。與唐代相比,宋代的修史機構(gòu),規(guī)模更大,分工更細(xì),職司更專。據(jù)《宋會要輯稿》《玉海》等記載,由起居郎、起居舍人記錄皇帝言行和朝政大事,編成起居注;由樞密院和中書記錄皇帝與大臣有關(guān)軍國政要的討論,編成時政記;史官依據(jù)起居注、時政記、諸司報狀及大臣的行狀、墓志等,按日編成日歷;在日歷的基礎(chǔ)上,又征集官私文字資料,嚴(yán)加考訂后修成編年體的實錄和紀(jì)傳體的國史。會要除依據(jù)日歷、實錄、國史外,更調(diào)集各級政府的檔案,分類匯編而成。玉牒是記述皇帝宗屬世系的譜牒,以編年體形式記敘帝系及政令罰賞、封域戶口、吉兇祥瑞等一代大事。宋代的修史機構(gòu)名稱繁復(fù),且多是臨時置局,隸屬關(guān)系也多有變化,但由于各種官修史籍皆不斷編修,故形同常設(shè),取得的成果也很大。
上一篇:《兩宋詞·劉過·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戴復(fù)古·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