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木假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木之生,或蘗而殤2,或拱而夭3;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4;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5,或腐6,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7,而有斧斤之患8,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9,不知其幾百年,而激射嚙食之馀10,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后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濱11,如此者幾何12?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13,何可勝數(shù)?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余家有三峰14,余必思之,則疑其有數(shù)存乎其間15。且其蘗而不殤,拱而不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余之愛之,非徒愛其似山6,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余見中峰,魁岸踞肆17,,意氣端重18,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19;二峰者,莊栗刻削20,凜乎不可犯21;雖其勢服于中峰22,而岌然決無阿附意23。吁24!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釋】 1木材經過蟲蛀水腐,風化破裂,成小山狀,蘇洵購得名日“木假山”,是以為記。 2蘗(nie聶):樹木的嫩芽。殤(shang傷),未成年而死。 3拱:兩手合抱的粗細。夭:夭折、短命。 4任:任用。 5破折:破裂,折斷。 6腐:腐朽。 7材:有用之材。8斧斤:斧頭。 9汩沒;埋沒,沉淪。湍沙,水裹沙急流。 10激射:激浪沖打。嚙(nie聶)食,蟲子蛀咬。 11濱:水邊。 12幾何:多少。 13野人,村野之人。薪:木柴,此作砍柴。 14三峰:三個山峰。此指蘇家父子三人。 15數(shù):氣數(shù),命運。 16非徒:不單是,不僅。 17魁岸:強壯高大之貌。踞:蹲。肆:放恣。 18端重:端正莊重。 19服:順服。 20莊栗:端莊堅實。剖削,如刀剖斧削一般。 21凜:令人敬畏狀。 22勢:情勢形態(tài)。 23岌然:高聳的樣子。阿(e婀),曲意迎合。 24吁(xu虛),嘆詞。
【今譯】 樹木的生長,有的剛出嫩芽便死掉了,有的長到兩手合抱粗時就遭受了摧折;有幸長到可充任棟梁則被砍伐;不幸被大風連根拔起,洪水所沖走,有的破裂斷折,有的腐爛,有幸不破裂斷折,不腐爛,就是被人認為是有用之材,但卻有刀削斧辟之患,其中最有幸者,是漂沒沉淪埋在急流泥沙之中,不知埋沒有了幾百年,遭受激浪沖打洗刷的剩余部分,有的仿佛象山的,便被愛好者拿去,勉強作為小山,然后可以脫掉泥沙遠避斧斤砍削,而在荒涼的江邊,象這樣的又有幾多?如不被愛好者看見,被打柴人農夫辟為柴火的,難道數(shù)得清嗎?在最有幸的之中,又有不幸的。
我家有父子三人,我必然要想這件事,就疑心有氣數(shù)暗存在中間。而且發(fā)芽而不死掉,長成而不早亡,可充任棟梁而不遭砍伐,風拔起水沖走而不破裂斷折、不腐爛;不破裂斷折、不腐爛,但又不被人們認為是可用之材,被刀削斧辟;在急流泥沙中被發(fā)現(xiàn),而又沒有被打柴人農夫辟為柴火,后來到這個地步,其中的道理似乎不是偶然的。
然而,我之所以愛木假山,并不是僅愛它形似山,而是有所感觸;不單是愛,還有敬重之意。我看中間的山峰,強壯高大雄踞放恣,神態(tài)氣質端正莊重,象有使旁邊二峰順服的樣子;旁邊二峰,端莊堅實挺拔峭峻,凜然不可侵犯;雖然它們的神態(tài)順服中間山峰,但高聳屹立決無曲意迎合依附的意思。呵!這真令人可敬!也使人深有感觸!
【集評】 明·唐順之《文編》卷五十七:“敘得奇。前段言三峰之幸,后段言三峰之可敬?!?/p>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蘇文公文鈔》卷十:“即木假山看出許多幸、不幸來。有感慨,有態(tài)度?!?/p>
“凡六轉入山,末又一轉,有百尺竿頭之意?!?/p>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一:“身世間幸不幸,俱作如是觀。累棋勢,轉丸手?!?/p>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十七:“前以幸、不幸,歸本‘數(shù)’字;后從‘數(shù)’字轉出‘理’字。極變幻中,自成章法。儲同人先生評為累棋勢、轉丸手,良然。”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卷九:“《木假山記》,明允自喻,并喻其二子也。東坡才大如海,靡所不能;而子由亦雋妙活潑,不能即為老泉之下。‘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句,不過以尊臨之而已,‘凜乎不可犯’,則寫其二子之挺出岸異;‘岌然無阿附意’,則自成一家也?!?/p>
“前半用筆如管夫人寫竹石,歷落而遠。此為老泉得意之筆?!?/p>
近代·胡懷琛《古文筆法百篇·匣劍帷鐙法》:“全篇層折雖多,卻是一氣。雖一氣中亦可分兩段也。上段以幸不幸,歸本數(shù)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緊接理字。如木假山乃成材后,風拔水漂之余,見取于好事,不過一玩已耳。老泉自以少學而棄去,壯復發(fā)憤,其于成材,甚費周折,有類于木,不傷夭而至任梁棟也。其后困益甚,有類于風拔水漂不破折不腐也。盡燒曩所為文,讀圣賢文七八年,備歷刻苦,有類于湍沙間激射嚙食也。晚同二子,受知廬陵,有類于為好事者取去,脫泥沙而遠斧斤也。藉令不得廬陵,布衣終老,遇合之數(shù)雖難,然聲氣之應求,非偶然之理。已之所學,既可以服二子,而二子亦各成一家。廬陵之愛且敬,所謂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亦有類于三峰獨為已有也。人知下段老泉自況,而不知上段已句句自況。以《上歐陽書》參看,則知其借題自寫,他人移用不得。”
【總案】 本文開篇即說木之長成不易,樹木從嫩芽長成有用之材,要經歷若干不幸,有幸成材也難免刀斧砍伐,今之木假山已是不幸中的萬幸者了。這一段從自然中樹木的成長,伸發(fā)到一個人材的成長的不易。第二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復,利用木假山有三峰的偶然巧合,暗寓自己父子三人,雖成材而未遇“好事者”,成材固為一喜,而未遇好事者,得不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恩遇亦為一憂。末段以木假山剛直不巧的風骨,隱喻蘇氏父子三人的品格,字里行間蘊含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抱負。從末尾的感嘆句看,蘇洵非??粗厝说钠返隆?/p>
文章借物抒懷,從一件荒野中得到的木假山,坦露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情感強烈,觀點鮮明,在對木假山的記敘中,自然而生動地闡明了憤世疾俗、剛直不阿的心跡。
上一篇: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李商隱《李賀小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