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春草青青萬里余,邊城落日見離居。
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云間一紙書。
這首詩的創作意向并不十分明朗。題目為“春草”,但是,只有首句貼題。春草是那樣的碧綠青翠,以致于詩人的思緒隨著這茵茵春草一直鋪到萬余里之外,也就是說,眼前的春草引發了詩人的情思,想象到普天之下無處不是“春草青青”。接下來的三句,不再寫“春草”,而是抒寫目睹“青青”“春草”所產生的幽思。詩人用“邊城”、“落日”這樣兩種物象構成一種抒情的特定環境,同首句中的“青青”“春草”相映襯,造成渾莽的藝術境界,然后點出“離居”之情。“離居”,就是離群索居,是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又是經歷了“海上三年別”的“離居”生活之后、未見有“云間”之“書”寄來的情況下產生的。“海上”用的是漢朝的蘇武被匈奴單于流放到北海荒漠上牧羊的故事;“云間書”也和蘇武有關,傳說他曾把信縛在南飛雁的爪上帶到長安的上林苑。范云《贈張徐州謖》詩說:“寄書云間雁”,用的就是這個典故。這兩個典故后來常常用來泛指友朋或夫妻之間的離別相思。明白了典故的內涵和外延,可以體會到,詩的“離居”之情是由青青春草引發的,而“海上三年別”的處境和“云間一紙書”的難得更增添了詩人的“離居”之苦。“春草”則與此相反,它年復一年,枯了又榮。眼下當詩人目睹其“青青萬里余”的欣榮景象時,“離居”的寂寞與孤獨就會油然而生了。因而“春草”就成了觸發詩人“離居”之情的媒介。至于這首詩的確切內涵,則會因鑒賞者的心理狀態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義性,或思友、或思家、甚或還是因春草而詠及蘇武。
上一篇:李德裕《長安秋夜》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裴夷直《夜意》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