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嗚呼!扶顛持危,文山、諸葛2:相同雖同,而公死節3。倡義舉勇,文山、張巡:殺身不異,而公秉鈞4。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5。事謬身執,義當勇決6;祭公速公,童子易簀7。何知天意,佑忠憐才;留公一死,易水金臺8?乘氣輕命,壯士其或9;久而不易,雪松霜柏10!嗟哉文山,山高水深11;難回者天,不負者心12!常山之舌13,侍中之血14:日月韜光15,山河改色。生為名臣,沒為列星16;不然勁氣17,為風為霆。干將莫耶,或寄良冶,出世則神,入土不化18。今夕何夕,斗轉河斜19,中有光芒,非公也耶?
【注釋】 1望祭:遙祭。 2扶顛持危:語出《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币庵^在國家處于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扶持國家,是相國大臣的責任。文山:文天樣的號,他舉兵抗元,是南宋危亡之際的丞相。諸葛:諸葛亮。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在劉備死后扶持后主劉禪。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曾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又說自己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都是扶顛持危之意。 3相國雖同,而公死節:意思是說雖然文天祥和諸葛亮都是丞相,都在國家危難之時,盡到了扶持國家的責任,可是諸葛亮是病死的,文天祥是殉國而死的。 4張巡:據《新唐書·張巡傳》載,安史之亂的第二年(756),御史中丞張巡起兵同叛軍作戰,曾與許遠一起力守睢陽,城破被俘,英勇不屈,壯烈殉國。秉:掌握。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能夠旋轉的機械,比喻為政之權。秉鈞:執掌國家政權。文天祥是相國,故稱“秉鈞”。 5“名相烈士”四句:按照史傳體例,名相和義烈之士要各立一類傳記,兩者各有特點。但文天祥兼備兩者特點,為他立傳就要將兩類傳記合而為一,像這樣的人物,三千年間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6謬:差錯。執:拘囚。決:自裁,自殺。 7速公:速,催促,此作動詞,指寫《生祭文》盼望文天祥被俘后早日取義成仁之事。童子易簀:易,掉換。簀(ze責),竹席子。典出《禮記·檀弓》。 8易水金臺:易水,在今河北省,流經易縣,是戰國時著名的義士荊軻為燕太子刺秦王的起程之地;金臺,即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延士之地。 9乘氣:趁著一時的勇氣。輕命:輕視、不惜自己的生命。其或:或許能夠做到。 10雪秋霜柏:雪里的松,霜里的柏。 11山高水深:此比喻文天祥人格的高尚偉大。 12難回者天,不負者心:宋朝的滅亡無法挽回,但報國之心始終不變。 13常山之舌:典出唐代顏呆(gao稿)卿。安史之亂時,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太守顏杲卿起兵拒敵,被叛軍所執,顏罵不絕口,被叛軍割下舌頭,壯烈殉節。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曾用此事表明自己寧死不屈的決心。 14侍中之血:典出西晉末年嵇紹。西晉末年“八五之亂”時,東海王司馬越奉惠帝與成都五司馬穎戰于蕩陰,司馬越兵敗,百官潰散,飛箭似雨,侍中嵇紹用自己的身軀來保護惠帝,被亂箭射死,血濺帝衣。事后,左右欲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污,惠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 15韜:收斂。 16生為名臣,沒為列星:古人認為忠臣賢士死后,當時人們認為他化為了南方的火星朱鳥,這是一種人們對他崇敬懷念、寄托哀思的看法。 17不然勁氣:勁氣,強勁之氣,喻正氣。“不然”,海虞瞿氏藏舊鈔本作“凜然”。 18干將莫耶:皆寶劍名,為春秋時吳國著名鑄劍工匠干將、莫耶夫婦所鑄。良冶:優秀的冶鑄能手。出世則神,入土不化:這種劍,出世時功用神奇,埋進了土里也不會朽壞。 19斗轉河斜:斗,二十八宿之一的斗宿。河,天河,銀河。
【今譯】 啊!在國家處于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支撐危局,扶持國家,這是相國大臣的責任,文天祥和諸葛亮都是丞相,都在國家危難之時,盡到了扶持國家的責任,可是,諸葛亮是病死的,文天祥則是殉國而死的。文天祥和張巡為了扶持國家,把國家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都身體力行地倡導忠義,起兵英勇抗敵,結果都壯烈殉國,可是,張巡只是御吏中丞,沒有丞擔國家危亡的相國重任,而文天祥則是執掌國家政權、承擔著國家興亡重任的丞相。古人立傳,名相和義烈之士各立一類傳記,而文天祥則兼勾兩者,因此為他立傳就要將兩者合而為一,像這樣兩者兼備的人物,三千年來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既然國家的事情已經差錯,無法再扶持,自己也被敵人拘囚了起來,以義理而言,應當勇于自殺殉節。我寫《生祭文》盼望您、催促您早日就義,這和曾參的童子在曾參臨死前,讓他按禮法換掉華美的竹席,促使曾參早死的做法是一個意思。哪里知道,上天要保佑忠良之臣,憐愛杰出的賢才,讓您留下來囚禁了三年多時間,才讓你在戰國時著名義士荊軻刺秦起程之地和燕昭王招賢黃金臺所在之地的燕地,成就了殉國的大節呢?逞一時之勇,不惜自己的生命,慷慨赴死,一般的豪杰之士或許能做得到,但要堅持三年多,始終不改變節操,從容就義,這才真正是傲雪的蒼松,經霜的翠柏啊!可敬可佩啊文山先生,您的人格和節操,猶如山那樣高,水那樣深。雖然宋朝的滅亡您難于挽回,但您的抗敵之志、報國之心始終不變!您的壯烈殉國,就如唐代的顏杲卿和西晉的嵇紹以身殉國一樣悲壯,日月為之無光,山河為之動容而變色。您生為一代名相,死后化作天上的星宿、您的浩然正氣,化為風雨和雷霆、永存于天地間。您寄于鑄劍名匠之手,化為干將莫耶那樣的寶劍。這樣的寶劍,出世則功用神奇,入土也永遠不朽。寶劍的精氣上徹于天,你看,今夜天上斗宿星和銀河之間的光芒,不就是文山先生所化嗎? (金其楨)
【總案】 王炎午臨安陷落后,謁文天祥,散家資給軍餉,以倡士民助義之心。天祥留置幕府。后以母病歸。天祥就義后,隱居不仕,致力于詩文。其所著《望祭文丞相》一文見于《吾汶稿》卷四。本文原有短序曰:“相國文公再被執時,余嘗為文生祭之。已而吉水張千載弘毅自燕山持丞相發與齒歸。嗚呼,丞相既得死矣!謹痛哭望莫,再致一言。”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是宋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起兵抗元,兵敗被執,拘囚于大都四年,堅貞不屈,最后從容就義。天祥被俘后,王炎午曾作文生祭之,以激勵其殺身成仁,為國死節。天祥就義后,作者又作了這篇《望祭文》,歌頌英雄堅貞不屈、壯烈殉國的民族氣節,寄托自己的沉痛哀思。
作者抓住文天祥兩點難能可貴之處,“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乘氣輕命,壯士其或,久而不易,雪松霜柏”,寫出了文天祥的偉大杰出之處和作者無限的景仰敬慕之情。哀悼天祥,語調慷慨,情感濃烈,一唱三嘆,蕩氣回腸。作者緊扣英雄之死,于沉痛之中更見悲壯。想象文公精神不死,化為劍氣,寫出了英雄就義的壯烈,英雄之氣長留。而篇末“今夕何夕,斗轉河斜,中有光芒,非公也邪?!痹亣@悠悠,情韻不絕。令人難以自己,感人至深。
上一篇:歐陽修《朋黨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洵《木假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