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似火燒,
田里的秧苗枯死了;
辛勤勞苦得來的金銀糧食,
都被官兵搶光了;
年輕俊俏的小伙子,
官兵拉去砍頭了;
年輕漂亮的姑娘們,
官兵派人搶走了。
田里的野草除不盡,
世間的壞蛋數不清!
還能忍受嗎?
還能活下去嗎?
來喲!
抽出你的雪亮的馬刀,
扛起你的土炮,
跟張秀眉一道,
給點顏色叫官兵瞧瞧。
是紅的還是綠的,
苗家是不好欺侮的!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等編《中國歌謠選》第一集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貴州苗族人民在張秀眉帶領下發動武裝起義, 自1855年到1872年歷十八年之久,其間起義軍曾控制整個黔東南地區,給了清王朝在南方的統治以沉重打擊。后因寡不敵眾,起義悲壯失敗,張秀眉被俘殉難。
這首《官逼民反》是當時起義軍發動苗民參加起義的歌子。它控訴了統治階級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行,表達了決心與統治者誓不兩立,作堅決斗爭的精神。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在歷史運動中“官逼民反”的必然性。
全歌三個層次。開始,從自然災害、勞動果實被奪、小伙子被砍、姑娘被搶等不同方面,揭露了清王朝統治下官吏的罪惡和老百姓的苦難遭遇。詩歌接連運用四個分句從四個方面一氣鋪陳,每一分句后面均以“了”字為韻腳,給人以苦難接踵而來,無止無休,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感覺。這樣,它們訴諸接受者的就不只是理性批判意識,更是感同身受的情緒共鳴。接著的“田里的野草除不盡”以下四行,是一過渡段落。詩歌以除不盡的野草比喻數不清的壞蛋,形象地概括了當時的黑暗的普遍性和階級對立的尖銳性,又以“還能忍受嗎?/還能活下去嗎”?兩個短促的反問,釀成雷暴般的憤懣,直接導引出造反動員的振臂呼喊。第三層的造反動員以“來喲”為起始,有聲有色,它不作節外生枝的說教,只是緊跟前面醞釀的情緒,以簡潔有力的話語推動人們付諸行動——抽刀、扛炮,到斗爭中去顯出苗家不可侮的英雄本色。
全歌如同一團爆烈有聲的火球,控訴,吶喊,呼號,構成了“官逼民反”,“造反有理”的強音。這當然也是一種“宣傳”,但它不是隔靴搔癢式說教,而是窮苦人自己的心聲,自己的情緒,是郁積的巖漿的自然迸發。所以,它具有擢人心的鼓動力量。
上一篇:《孫皓初童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寄封書啞謎傳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