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顧炎武·與人書
《宋史》言,劉忠肅每戒子弟曰【1】 :“士當以器識為先【2】, 一命為文人, 無足觀矣?!逼妥砸蛔x此言,便絕應酬文字, 所以養其器識而不墮于文人也。懸牌在室, 以拒來請,人所共見,足下尚不知耶?抑將謂隨俗為之而無傷于器識邪?中孚為其先妣求傳再三【3】,終已辭之,蓋止為一人一家之事,而無關于經術政理之大,則不作也。
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4】,若但作《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序》諸篇【5】,而一切銘狀概為謝絕【6】,則誠近代之泰山北斗矣【7】;今猶未敢許也。此非仆之言, 當日劉叉已譏之【8】。
【注釋】
【1】劉忠肅:名摯、字莘老,宋永進東光人。嘉祐進士,曾任監察御史、中書侍郎等官職。卒溢忠肅。
【2】器識:器量與見識。
【3】中孚:姓李、名颙,字中孚,陜西盩厔(今周至)人。清初大儒,以昌明圣學為己任。明亡后,隱居不仕,康熙時欲征其為鴻博,他借口有病堅辭不就。與顧炎武交好。
【4】韓文公: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卒謚“文”,故后世又稱韓文公。曾倡導古文運動,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5】《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序》,均為韓愈說理明志的文章。
【6】銘狀:一種歌功頌德的文體。
【7】泰山北斗:泰山為眾山之首,北斗在群星中最亮,比喻為眾人所景仰的人或某領域水平最高的人。
【8】劉叉:曾慕名追隨韓愈,后對韓愈寫銘狀有所譏刺。
【賞析】
《與人書》是顧炎武以“書”的形式寫的系列議論散文,本文是第十八?!皶笔枪糯囊环N文體,多作應用文體,即書信,但也常作議論文體使用,以書信形式出現,夾敘夾議,形式自由,易于引出論點,便于發揮。古代許多著名文學家常以這種形式寫議論文。
本篇《與人書》十八,以及《與人書》三、二十三等篇,都是以“書”的形式談論治學之道的議論文,明代的學風文風,總的說來,流于空疏,往往只求文辭形式, 而不重實際內容。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 向以“好古敏求”、治學嚴謹著稱。作為愛國者, 他雖極力抗清, 但終未能實現復明抱負, 而作為學者, 他卻大有成就, 很有影響。他大力倡導“經世致用”, 特別強調論文的社會作用, 極力扭轉明代的不正文風學風。顧炎武在本文中突出強調“士當以器識為先”, 即是他治學主張的體現。他的見解與主張, 開啟了清朝一代優良學風。影響深遠。
這篇文章一開頭, 借用 《宋史》介紹宋朝學者劉忠肅告誡其子弟的話引出本文論點, 起到借古論今的作用。這是古人常用的開頭方法, 可以收到自然、簡練而又突出論點, 并增強文章說服力的作用?!笆慨斠云髯R為先, 一命為文人, 無足觀矣?!边@是劉忠肅告誡子弟的話, 也是顧炎武的見解與主張, 也就是本文的論點。作者在擺出這一論點之后, 擺了三個事實作為論據, 對論點作了有力的論證。作者首先擺出自己的感受和行動:“仆自一讀此言, 便絕應酬文字,”并“懸牌在室, 以拒來請”。作者以如此堅決的態度和行動來“養其器識, 而不墮于文人也”。顧炎武確是身體力行, 堪稱楷模。以自己的親身感受現身說法來證明論點, 很有力量。作者擺的第二個事實是他堅拒友人之請的事。李颙是明末清初抗清義士之一, 在其母的教導下, 李堅不與清廷合作, 不但拒不做官, 為了表示態度堅決, 常常反鎖柴門, 不接待來人。但唯獨顧炎武例外, 只要顧往訪,他必款待, 可以說他們二人是志同道合的過命之交。然而, 就是李颙這樣一位知交再三求顧為其故去的母親作傳, 顧也堅辭不寫。他堅持做到:“只為一人一家之事, 而無關于經術政理之大, 則不作也?!鳖櫻孜渲螌W嚴謹, 謹守信條, 以至于斯, 可欽可敬! 他以此作為本文論據之二, 說明“士當以器識為先”,確可收到令人確信無疑, 心折口服的效果。作者行文并未停留于此, 緊接著又擺出了第三個更有說服力的事實: 一代名家韓愈未能堅持器識而落入可嘆境地。文章以假言判斷的方式, 舉出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的深刻教訓, 從反面證明論點。顧炎武寫道, 如果韓愈只寫像《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后序》這樣一些文章, 而一概拒絕寫歌頌個人的“銘狀”, 那就是當之無愧的近代的“泰山北斗”了。作者在此提到的 《原道》、《原毀》等文章,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針砭時弊, 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的著名論文?!疤┥奖倍贰笔潜扔髡f法, 韓愈曾與柳宗元一起倡導古文運動, 對掃除漢、魏至隋八代的崇尚浮華之風的弊病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是一代宗師。可惜韓愈也沒有完全擺脫流弊, 未能一概拒寫“銘狀”, 以至遭到投在其門下的劉叉的譏諷, 因此, 顧炎武也不敢真正贊許他為“泰山北斗”了。一代文豪落得顧炎武為之慨嘆, 古人的得失, 確令讀者深思, 震人心魄, 以此為論據, 進一步證明本文的論點, 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全文三個事實論據,一個比一個有分量,再從正反加以對比,充分證明了“士當以器識為先”是個正確的觀點。從結構上看,可說本文是論點鮮明、正確,論據確鑿、充分,論證嚴密,很有說服力。全文結構嚴謹,層層緊扣,論據逐步加重,發人深思。文章談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全文卻僅一百八十九字,確實是一篇言簡意深的好文章。從寫作上來說,是簡練為文的范例。
從內容上看,作者提出的“士當以器識為先”,確是很有見地。所謂器識,即是器量與見識之意,是一個學者為人治學應有的標準和信條。古代許多文人學者都闡述過這個觀點,《新唐書·裴行儉傳》就有這樣一句:“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边@的確是至理名言。顧炎武是位偉大的學者,他敢于懸牌于室,辭謝應酬文字,不是很值得我們效法嗎?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與于襄陽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與人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