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徵明·滄浪池上》原文賞析
楊柳陰陰十畝塘,昔人曾此詠滄浪。春風依舊吹芳杜,陳跡無多半夕陽。積雨經時荒渚斷,跳魚一聚晚風涼。渺然詩思江湖近,更欲相攜上野航。
詩人家鄉長洲,河流湖泊眾多,號稱“水鄉”。此詩是他辭歸后,在一雨后傍晚,散步滄浪池邊,觸景生情所作。以一幅氣韻郁勃靈動的“陽春雨后夕照圖”,傳達他的美好理想與悠遠情意。
首聯一實一虛,從大處著眼,抓住池的最大特征,寫岸柳和池水,勾畫了畫面的大輪廓。
陽春時節,滄浪池畔綠柳蔥蘢,枝條嬌柔垂蕩水面,向青蒼色(滄浪) 的池水,吐著多情的濃陰,在新雨后夕陽下春風中,滄浪池那格外 “清潤自然”的情調,與詩人恬然瀟灑的氣質相合,于是他把“楊柳陰陰十畝塘”作為詩的發端,定下了全詩“溫厚和平” 的抒情基調。皎然稱贊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樓》),說它“情在言外”。“楊柳”句與之相比,可謂異曲同工。“昔人曾此詠滄浪”是虛筆,讀者可意會而知滄浪池水的色彩美。但它更含有詩人的深衷曲意(見后析)。“昔人”指《楚辭·漁父》的作者(其為誰,尚無定論),篇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比喻“順應時勢,隨遇而安”的庸俗之風。句中的滄浪,遠在楚地,而文徵明卻把它搬到了家鄉長洲。錯乎?非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 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可見文學創作須要聯想、想象和虛構。文徵明在家鄉的滄浪池邊,聯想到千載之前的《楚辭·漁父》所詠,為抒情言志之需,把它借用于自己詩中,是符合上述創作規律的。
頷聯進入畫面局部描寫,表現池上之景。“春風依舊吹芳杜,陳跡無多半夕陽”為一組美丑對比之景。旨意何在?
春風是春的精靈、美的創造者。“春風又綠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是春風給岸坡披上了綠妝! 文徵明沐浴在春風中,滿眼盎然春色,不禁把自己的情思化作了詠嘆的詩句: “春風依舊吹芳杜!”滄浪池畔的杜若草,曾經被肅殺的秋風和凜冽的冬風摧殘得枯黃衰敗,而今又復蘇在和煦的春風里,縷縷清香隨風飄散。顯然,詩人在贊嘆春風的偉力和杜若草的生命力。此句與白居易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 旨意相同,卻更含蓄。詩人對永遠給人間帶來美的春風和枯而復榮的杜若草的贊嘆,正是對真善美和生命力的謳歌,反映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但,詩人又看到“陳跡無多半夕陽”。這陳跡和欣欣向榮的芳杜成鮮明對比,與陽春的氣息格格不入。不過,這不多的陳跡已大多進入它的晚年一行將消逝了!它的存在,倍增(反襯)春之美好;它的消逝,倍增春之純凈!“詩言志。”(《尚書·堯典》)“陳跡”句當是詩人對舊事物滅亡的希望和歡呼。生活在明朝最腐朽黑暗的時代,詩人以正直、傲岸的品格,鄙視著假惡丑,追求著真善美。故“陳跡”句同樣反映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
頸聯繼續寫池上之景。“積雨經時荒渚斷,跳魚一聚晚風涼。”池上的荒渚因近日雨水的積蓄而被淹沒了;池水泱泱,水色滄浪,水中魚兒自由嬉戲,在涼爽的晚風中歡樂聚集,跳躍水面。“積雨”句寫池水之豐滿,給人以充實感,也為詩末“上野航”作墊。“跳魚”句倍添全詩活氣與動態美。皎然主張詩要“狀飛動之趣”(《詩議》),即是說,自然美無論靜態或動態,只要入詩,則須有“飛動之趣”,顯示出動態美。這是詩美、詩趣的重要特質。此詩的動態美不止此句,咀嚼其他句的動詞,即可了然。
看見淹沒了往日荒渚的泱泱滄浪池水,詩人產生了充實的快感,自然聯想到附近江湖的水也更豐滿了;看見魚兒在水中自由歡樂地蹦跳,詩人產生了一種追求感。于是他說,“渺然詩思江湖近,更欲相攜上野航”:“我悠遠的詩興已飄到鄰近的江湖,我很想同友人攜手踏上荒郊野渡的小船,到江湖自由飄蕩。”——你看,詩人并不“隨遇而安”,他要追求比滄浪池更為廣闊的天地。
文徵明一生功名蹭蹬,科場不利,中年有幸受翰林院待詔,卻又不愿“順應”當時官場那種阿諛、賄賂即能升官的“形勢”,更不愿“隨”此腐敗之“遇”而“安”,所以,他不聽同僚好意相勸,不肯去謁見和依附“當道諸公”,而選擇了新的追求:辭歸故里,傾力于詩文書畫的創作與教授。幾十年里,成就斐然,名遍海內。至此可知,“昔人”句真乃“虛處藏神”、“旨冥句中”,其所含之深衷曲意,直貫全篇,并在詩末得到形象的昭示。
上一篇:古詩《楊士奇·漢江夜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夢陽·潼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