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唐河店嫗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唐河店1,南距常山郡七里2,因河為名。平時虜至店飲食游息3,不以為怪。兵興以來4,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5,有嫗獨止店上6。會一虜至7,系馬于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8。嫗持綆缶趨井9,懸而復止10。因胡語呼虜為王11;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嫗老力憊12,王可自取之。”虜因系綆弓杪13,俯而汲焉。嫗自后推虜墮井,跨馬詣郡14。馬之介甲具焉15,鞍之后復懸一彘首16。常山民吏觀而壯之。
噫!國之備塞17,多用邊兵,蓋有以也18:以其習戰斗而不畏懦矣。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19。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20,在雄州曰“驍捷”21,在常山曰“廳子”22,是皆習干戈戰斗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23,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24。頃年胡馬南下,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25,故上谷不守。
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26,離失鄉土故也;又月給微薄27,或不能充;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贏瘠28,不足御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為上軍所取29;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宜其不樂為也。
誠能定其軍,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30。謀人之國者31,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
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于有位者云32。
【注釋】 1唐河店:唐河附近的一個小村店。唐河,即滱 (kou寇)水,流經河北省唐縣,因名唐河。 2常山郡:宋為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西南。境內有井陘(xing形)等關,為河北軍事要地。3虜:敵人,這里是對遼人的卑稱。 4兵興以來:指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雍熙三年(986)兩次興兵反擊遼軍以來。 5端拱:宋太宗趙光義年號(988—989)。 6嫗(yu玉):婦人,多指老婦。 7會:適逢。 8呵(he喝):大聲喝叱、怒喚。 9綆(geng梗):汲水用的井繩。缶(fou否):貯水的瓦罐。 10懸而復止:做了一個懸繩打水的姿勢后停下來。 11胡語:契丹語,遼語。 12憊(bei備):衰弱。13弓杪(miao秒):弓的末梢。 14詣(yi議):前往,去到。 15介甲:指披在戰馬身上的護甲。“介”與“甲”通,這里連文使用。 16彘(zhi至)首:豬頭。這里指敵人的首級。一說,指敵人的虜獲物。17備塞:防守邊塞。 18有以:有原因。 19其人:指邊地的軍民。20上谷:古代郡名,即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縣。“靜塞”,易州地方武裝部隊的徽號。下文的“驍捷”、“廳子”,與此同。 21雄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縣。 22常山: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置郡,治所在元氏(今元氏縣西北),其后轄境縮小。 23轡(pei佩)馬:牽馬,拉著馬。轡,馬韁繩,此作動詞用。 24甲胄(zhou縐):鎧甲和頭盔。25邊將:指李繼隆。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九載,定州都部署李繼隆為了保全自己,竟把易州勇敢善戰的靜塞騎兵“取以隸麾下”,易州軍力因而空虛。定州監軍袁繼忠言于繼隆曰:“此精卒,止可令守城,萬一寇至,城中誰與捍敵?”繼隆不聽,致使易州于端拱二年(989)被遼軍攻陷。26上都:京都,北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27月給:士兵每月的供給。 28贏(lei雷):瘦弱。瘠(ji及):瘦。 29上軍:皇帝的禁衛軍,守京師,備征戍。 30客軍:從內地調來戍邊的軍隊。3l謀人之國者:為國家出謀劃策的人,指宰相、朝廷大臣。 32貽:留給,留下。有位者:掌握政權的文武大臣。云:語助詞。
【今譯】 唐河店,南面距常山郡七里,因靠近唐河而得名。和平時期,遼兵到店里飲食游息,人們并不感到驚怪;自從對遼開戰以來,才對遼兵有所防衛,但也并不怎么恐懼。
太宗端拱年間,有個老大娘獨自住在店里。一天,適逢一個遼兵來到店前,他把馬拴在門外,拿著弓箭坐下來,大聲怒喝大娘替他汲水。大娘提著井繩和瓦罐匆匆跑向井邊,虛做了個垂繩打水的姿勢就停了下來,她用遼語稱呼遼兵為“王”,告訴遼兵說: “井繩太短汲不著水,婆子年老力弱,‘王’可以自己去取。”于是,遼兵把井繩綁在弓梢上,彎著腰去汲水。老大娘從后面猛推遼兵落入井中。然后,她騎馬來到郡上,馬背上披著全副護甲,馬鞍后面掛著一個“豬頭”。常山郡的官、民看到這一場景,莫不為老大娘的殺敵壯舉而喝采。
唉!國家防守邊塞,多用當地的邊兵,確實是有原因的;這是由于邊兵熟習戰斗而毫不畏懼之故。一個老大娘尚且如此,邊地的廣大軍民可想而知。近年來,邊郡的騎兵以勇敢著稱的,在上谷的叫“靜塞”,在雄州的叫“驍捷”,在常山的叫“廳子”,這些地方部隊都是嫻習干戈戰斗而毫無畏懼之心的。一聽到敵兵來臨,父母就為兒子牽馬,妻子就替丈夫取來弓箭,甚至來不及穿甲戴盔就沖向敵人。往年遼兵南下,長期不能越過上谷,就是因為“靜塞”騎兵十分勇猛之故。后來由于邊將把“靜塞”騎兵調到自己帳下充作衛隊,致使上谷兵力空虛,而被遼兵攻陷。
現今,“驍捷”、“廳子”的名號仍然存在,但兵員不多,雖然多次招募,邊民并不樂意應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招募的邊兵大多調去防守京都,使他們遠離了家鄉故土;加上月薪微薄,常常不能維持生活;裝備惡劣,甲胄破損,戰馬瘦弱,不足抵御遼兵;而堅甲利兵,壯馬健鞍,全都裝備了禁衛軍;一旦開赴前線,卻又是他們充當先鋒。有了這些原因,就難怪他們不樂意應募了。
真能讓邊兵固守邊地,使他們懷有鄉土之戀;優厚其供給,使他們的衣食充足;再配備以堅甲健馬,那么,又有什么敵人不能攻破呢?如果這樣,招募一萬邊兵就可抵得上五萬客軍了。為國出謀劃策的大臣們,不對上述情況表示關心,我實在看不出他們的忠心在哪里。
【總案】 這篇傳記,大約寫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或稍后。作者通過記述唐河店一位老大娘機智勇敢殺敵的故事,歌頌了邊地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并由此生發開來,對宋王朝邊防措施的弊病和失誤,進行了透辟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的意見。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敘邊地人民對“虜”“不以為怪”、“亦未甚懼”,為下段老嫗殺敵按下伏筆。這樣,一、二段的抒寫便有了內在的聯系,顯出順流而下的氣勢。第二段是精采的段落,全副武裝的遼兵“呵嫗汲水”,一個“呵”字,寫盡了侵略者的驕橫神氣和囂張氣焰。老嫗“呼虜為王”,佯示恭敬;“持綆缶趨井”,佯示順從;“懸而復止”,騙敵上當;然后出其不意置之于死地。“跨馬詣郡”的特寫鏡頭,對嫗的勾畫著墨不多,而其颯爽英姿、英雄壯舉,千載如見。“跨馬詣郡”,又與上文寫遼兵“系馬于門”相呼應。很顯然,老嫗所“跨”之“馬”,正是遼兵系于門前的那匹戰馬,所以緊接著點明它“介甲具焉”。文如剝筍,起伏跌宕,讀之引人入勝。第三段在敘事的基礎上發為議論:“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從事實證明了“國之備塞,多用邊兵”的合理性。三、四段,從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說明朝廷對邊郡騎兵措施上的不當,因而導致“上谷不守”、“不足御胡”。第五段,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定其軍”、“厚其給”等切實可行的建議。末段,點明本文寫作的用意。文章簡樸平實,正反映襯,論事懇切,描寫生動,夾敘夾議,以事說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上一篇:劉克莊《味書閣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軾《喜雨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