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喜雨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2。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3;漢武得鼎,以名其年4,叔孫勝狄,以名其子5: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6,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7,其占為有年8。既而彌月不雨9,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10,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11,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12:“五日有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睙o麥無禾,歲且薦饑13,獄訟繁興14,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15?民曰太守16。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17。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18,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釋】 1喜雨亭:故址在今陜西省鳳翔縣城東北。 2志:記。3周公:《尚書·周書·微子之命》載,唐叔得禾,獻給周成王,成王命唐叔送給周公,“周公既得命禾,旅(宣揚)天子之命.作《嘉禾》?!薄都魏獭窞椤渡袝分衅沿:蹋尽?4漢武:漢武帝?!妒酚洝ば⑽浔炯o》:漢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得寶鼎于汾水,遂改年號為元鼎元年(前116)。鼎:古代炊具。多用青銅鑄成,一般為圓形,兩耳三足。盛行于殷周,古人以其為立國之寶。 5叔孫:叔孫得臣,魯文公的臣子。《左傳》文公二十一年記載,文公命叔孫得臣追擊侵魯的狄人,俘獲北狄鄋(sou搜)瞞國君僑如,為紀念勝利,特把兒子宣伯改名僑如。 6扶風:宋鳳翔府治所。在今陜西省扶風縣。 7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 8占:占卜。有年:豐收年。 9彌月:整月。 10越三月:過了三月。越,至,到。 11忭(bian辨):喜樂。 12屬(zhu)客:以酒勸客。 13薦饑:連年饑荒。 14獄訟:訴訟。 15繄(yi尹):語助詞。 16太守:州府行政長官。此指當時風翔太守宋選,字子才,鄭州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人。 17造物:古代指“天”。古人把萬物歸為上天所造。故稱“天”為造物主。 18冥冥:渺茫。
【今譯】 這座亭子用雨命名,是為了紀念一件高興的事。古代人有了高興的事就用它來給人或物命名,表示不忘此事。周公得到成王賞給他的谷子,就用《嘉禾》作為這篇文章的題名;漢武帝得到了鼎,就用元鼎來作他的年號;叔孫得成戰勝了北狄,就用敵國首領的名字來作為自己兒子的名字。雖然引起人們高興的事大小不同,但是人們為了表示不忘那件喜慶之事的作法和用意卻是一樣的。
我在扶風第二年,才開始修飾府衙內的建筑物,在公堂北面建了一座亭子,而在它的南面又挖了一個水池,從那里引出流水來種樹木,用來作為休息的地方。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有麥粒從天上落下,通過占卜,知道今年是個豐收的年頭。后來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老百姓因此十分憂愁。到了三月乙卯這一天才下雨,甲子又下了一場雨,老百姓認為雨量還是不夠,丁卯日下了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員們為此在廳堂里相互慶賀,商人們在市場上一起歌唱,農民們在田野里共同歡樂,發愁的人因此而感到快活,生的人因此而病愈,而我的亭子恰好這時也完滿落成。
于是我在亭上備酒請客,并對他們說:“如果過五天不下雨行嗎?”客人回答說:“過五天不下雨,那就收不到麥子了?!庇謫枺骸叭绻觳幌掠辏袉?”客人回答說:“十天不下雨,那就收不到谷子了。”收不到麥子、收不到谷子,那就會連年饑荒,打官司的人就會多,而盜賊也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加猖厥。那時,我和諸君想在這亭上悠閑一樂能辦得到嗎?如今上天不拋棄這些百姓,一出現旱情就送來雨水,使我和諸君能在亭上一起歡樂,全是雨水賜給我們的啊。這又怎么可以忘記呢?
用雨給亭子取名以后,我又作了首歌來歌唱它。歌詞說:“假如天上落下的是珍珠,人們不能拿它當衣服;假使天上落下的是美玉,人們不能拿它當粟米。一場雨一連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老百姓說是太守。太守沒有這種力量,把它歸功于天子。天子說不是這樣,把它歸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為有功,把它歸功于太空。太空渺渺茫茫,不能命名,于是我用喜雨來給亭子命名。
【集評】 《蘇長公合作》卷一引作姜寶語:“此篇題小而語大,議論干涉國政民生大體,無一點塵俗氣,自非具眼者未易知也?!?/p>
明·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四:“林次崖云:說喜雨處,切當人情。末雖似戲,然自太守而歸天子,造化,亦是實理,非虛美也。文字通徹流動,如珠走盤而不離乎盤,他人雖有此意思,未必有此筆力,真大家也。”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亭與雨何與,而得以為名?然太守、天子、造物既俱不與,則即以名亭固宜,此雖特特算出以雨名亭妙理,非姑涉筆為戲論也?!?/p>
清·乾隆編《唐宋文醇》卷四十四:“天固妙萬物而不有者也,軾固曰:“造物不自比功,歸之太空”也。雖然,妙萬物而不有,萬物是以大有;人人不自有其善,天下于是大善。而豈區區焉,斤斤焉,飾貌矜情,以諧媚君父,矯誣上天云爾哉?軾斯記也,幾于道矣。而茅坤謂之滑稽。儲欣謂之淺制,洵乎高言不入于眾人之心也。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一:“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寫、合寫、倒寫、順寫、虛寫、實寫,即小見大,以無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窮,筆態輕舉而蕩漾,可謂極才人之雅致矣。”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以三“忘”字為經,以八“名”字為緯,以三“民”字為骨;就一座私亭,寫出絕大關系,俾憂樂同民之意,隱然言外,而又毫不著跡。立言最為有體。然非出筆瀟灑,亦安能藏莊重于流麗如此也,的是風流太守之文。彼于篇末以滑稽為譏者,殆未思,民歸功太守,太守推美于君,天子讓善于天,天普美無言。層層正自有至理?!?/p>
【總案】 如果說《超然臺記》反映了蘇軾超然曠達的思想,那么《喜雨亭記》能反映了他與民同“憂”共“慮”的情感。這雖然比不上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但蘇軾希望“寒者”有衣,“饑者”有食的以“民生”為懷的思想,還是有進步意義的。對此,歷代評家是大為稱頌的。清代評家茅坤,甚至說:“此篇與范文正公《岳陽樓記》看來,筆有千鈞重?!?/p>
本文雖短,但在寫作上很有特色。一是立意新。全篇從為亭命名這件事中,提煉出了一個具有進步意義的主題,這對處于貫以歌功頌德為能事的氛圍中的士大夫來說,確屬難得。這不僅思想新,選材角度新,而且提煉手法也新。二是構思巧。全文緊扣一個“喜”字大作文章。首寫以雨名亭,意在“志喜”,接著寫所喜之事;再寫所喜之情,最后返回名亭之事。這樣,一個“喜”字,通貫全篇,不僅文章結構嚴謹,文意層層深入,而且還巧妙地把“喜雨”這個滲透著主題的事與物,用作者熾熱的情感,自然地融匯在渾然天成的敘述之中。此外,輕快活潑的筆法,揮灑自如的語言,正反結合,虛實結合總分說合的寫法及借對話、歌詞的渲染,都使本文聲色俱增。
上一篇:王禹偁《唐河店嫗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曾鞏《墨池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