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賞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道光二十年,林則徐領導禁煙抗英運動,因受琦善等投降派讒言而獲罪。這首詩是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林則徐被貶伊犁,由西安啟程作別家人時,隨口吟誦而成的兩首詩中的一首。全詩抒發了詩人在即將流放邊疆時刻,仍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最高統治者昏庸無能的不滿。
首聯,詩人敘寫自己本是一個力微卻久負重任而神疲,再也不堪驅使的人了。
但接下的第二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卻語意急轉,與上聯形成情理上的悖逆。然而正是這種對立,更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無私無畏的愛國情懷?!捌埨币痪?,化用《左傳》典故,《左傳·昭公四年》載:鄭國大夫子產當政,因改革賦稅制度受到國人攻擊。他說:“何害?茍利社稷,生死以之?!庇捎诤饧ち摇⑸钸h,使這兩句詩成為詩人的得意之句,常吟誦不離口。由此亦可見詩人志趣襟抱的不凡。
然而,“豈為一身惜”(《次韻答宋漆樓稷辰贈行》)的詩人,又“將如時事何”? (出處同上)能為國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的詩人卻也難免謫居邊陲的厄運。但即使如此,根植于詩人心靈土壤里的愛國之情卻是不可移易的。雖然再也不能承擔國家大事了,那么,革職充軍就剛合適吧,“但祝中原靜,奚辭絕塞艱!只身萬里外,休戚總相關”(出處同上)。這第三聯寫得尤其婉轉感人,在自謙中含蘊的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以上三聯,語意曲折,且承且轉,把詩人報國無門、無辜受罰的苦澀心理曲曲折折地寓于堅定的愛國襟抱中,使人讀來欲哭無淚!
最后一聯豁然蕩開,詩人以達觀而又酸楚的心境想象著謫居的生活。詩人在詩末自注:“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 ‘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 對曰: ‘臣妻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貪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鄙洗笮Γ胚€山?!庇钟校骸皷|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 ‘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乎?’ 妻子失笑,坡乃出?!痹娙艘郧笆龉适伦詻r,表現了中國士人失意時,一脈相承的灑脫精神。林則徐被解職時,禁煙運動功敗垂成,投降派賣國偷安,侵略者氣焰囂張,不難想象,詩人是在怎樣憂慮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然而,詩人不僅壯志難展,更遭排擠,在憂國憂民的沉郁心情中又加上了與親人的離別,這時的“赴戍登程”該是多么巨大的痛苦! 但詩人卻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了一分曠達、幽默的處世態度,而那悲愴的內在感情卻深嵌在 “含淚的微笑” 中,欲掩卻露。其深沉、凝重直入人肺腑。
綜觀全詩,表達出了 “但求福國利民與除害,自身生死尚且付諸度外,毀譽更不計及”(《與妻鄭夫人家書》) 的愛國之心。在抒寫憂憤之情時,多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準確地表達了詩人身處逆境欲吐又止的復雜情感。整首詩呈現出蒼涼深沉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古詩《秋瑾·赤壁懷古》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薩都剌·越溪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