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味書閣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閣在豐城山間1。名,子賤潘公也2;筆,廣微袁公也3。德夫讀書其上有年矣4,去而仁于朝,因以其所讀者為天子言之,忠憤激發(fā),幾寤上意5。竟坐是由省闥放還故山6?;蚋`笑曰:“世蓋有剽竊涉獵書之毫芒7,而光顧遇合者8。德夫無所不讀,顧齟齬留落如此9,意者書誤德夫耶!德夫?qū)幠芪洞藷o味之味耶10?”德夫亦嘆曰:“有是哉。”
夫書無窮極,味有淺深12。嘗試以古今人觀之;行之篤13、守之固14,味之深者也15;先信而后畔16,始合而終離,味之淺者也。叔孫通、魯兩生皆學(xué)《禮》,一以取封,一沒世無聞17。舒、弘皆學(xué)《春秋》18,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擯郡國。豈非深者守道而難合,淺者諧世而易售歟19?使其果深于書,捽茹山雌也20,脫粟太牢也21。茍為不然,如啖土炭22,如嚼蠟火23,將唾棄之矣。然則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歟!
或又曰:“閣僅三間,奚其記?”余曰:“不然;石渠、天祿24;高則高矣,而不能逃莽大夫之譏;臨春、結(jié)綺25,美則美矣,而不能湔狎客之謗。德夫閣雖小,然圣賢之事具焉26,古今之變合焉27,天下、后世之責(zé)在焉28。德夫味之不已,出則為遺直29,為名臣30;處則為高士31,為全人32。是閣與天壤俱敝矣33。勿記,可卑? !”
【注釋】 1豐城:;今江西豐城縣。 2名:取名的人。子賤潘公:潘子賤,名良貴,曾任中書舍人。 3筆:題款的人。廣微袁公:袁廣微,生平不詳。 4德夫:徐德夫,作者摯友。 5寤:通“牾”,逆。6坐是:因這而獲罪。省闥:禁中,宮中。 7剽竊:竊取別人的文章為已有。涉獵:讀書多而不專精。毫芒:毫末,喻微小。 8光顧遇合:光榮地得到君王的賞識(shí)。 9顧:反而。齟齬:抵觸不合。留落:流落,飄泊外地,窮困失意。 10寧能味此無味之味耶:“味此”的“味”,領(lǐng)略,這種情況呀! 12窮極:窮盡不同。13篤:真誠。14守:信守。固:堅(jiān)決。15味之深:領(lǐng)會(huì)得深刻。16畔:通“叛”,背叛。17“叔孫通”三句:叔孫通,薛(今江蘇邳縣)人。秦時(shí)以文學(xué)征,待詔博士。后從項(xiàng)梁、項(xiàng)羽,又降劉邦,為博士。為劉邦定朝儀,拜官太常、太子太傅,號(hào)稷嗣君。當(dāng)其征魯諸生三十余人共制禮樂時(shí),魯兩儒生不肯行,并面斥叔孫通“面諛以得親貴”叔孫通筆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shí)變?!笔乱姟妒酚洝⒕词鍖O通列傳》。18“舒、弘皆學(xué)《春秋》”三句: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zhèn))人。漢景帝時(shí)為博士,武帝時(shí)以賢良對(duì)策稱旨見重,推尊儒術(shù),抑黜百家,開以后二千年封建社會(huì)以儒學(xué)為正統(tǒng)的局面,后為公孫弘所譖而出為膠西王相。公孫弘:薛人,獄吏出身,后升任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骸岸偈鏋槿肆保菚r(shí)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dú)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9諧世而易售:與世人諧和投合,容易使自己撈得便宜。20摔茹山雌也:采食野菜味同吃野雞肉一樣鮮美。摔,采拔。茹,蔬菜。21脫粟太牢也:吃粗糧味同吃牛肉一樣甘甜。脫粟:剛脫殼的糧食。太牢:指代牛肉。盛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按蟠鞫Y·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牛,日太牢。” 22如啖土炭:好象吃土和炭。23如嚼蠟火:好象咀嚼蠟和火。24“石渠、三祿"三旬:石渠、天祿,漢宮中藏書樓,西漢末揚(yáng)雄校書其中。揚(yáng)雄方事王莽,撰《劇秦美新》以迎合篡漢的王莽。宋牛熹輯《資治通鑒綱目》,于揚(yáng)雄之死稱“莽大夫揚(yáng)雄死”。后因以莽大夫指變節(jié)改事新朝的人。25“臨春、結(jié)綺”三句:臨春、結(jié)綺,是南朝陳后主時(shí)的宮中兩座閣,江總等文人常隨后主在閣上飲酒做詩,人們譏稱江總等人為“狎客”。26具:具備。27合:匯聚。28在:擺放著。29遺直:直道而行有古之遺風(fēng)的人。30名臣:以賢能著稱的官吏。31高士:超世絕俗的人。32全人:道德完美的人。33敝:敗壞。
【今譯】 味書閣在豐城的山里。取名的人是潘子賤,題款的人是袁廣微。德夫在閣上讀書已有好多年了。離開閣而入朝做官,就把他讀書的心得講給皇上聽,抑郁在他心中的忠言讜論激切地吐露出來,幾乎忤逆皇上的心意,終因此而從宮廷中放還故山。有人譏笑道:“世上大概有些人由于以剽竊書中的片言只語或一知半解地得到的零星知識(shí),光榮地得到了君王的賞識(shí)??墒堑路驘o書不讀,反而與君王齟齬不合而窮困失意,想來是書誤了德夫吧!德夫難道能體味這種沒有意義之書的旨趣嗎?”德夫也嘆口氣說:“有這種情況呀!”
書是沒有窮盡的,而旨趣卻有淺深之別。試以古代和古今的人看這問題:對(duì)書中有講的實(shí)行得真誠、信奉得堅(jiān)決的,是對(duì)書體味得深的人;先信奉而后背叛它,開始投合而終于背離的,是對(duì)書體味得淺的人。叔孫通和魯國的兩位儒生都學(xué)《禮》,叔孫通用來取得封侯,而魯兩生卻到死也沒有名聲。董仲舒、公孫弘都學(xué)《春秋》,公孫弘被舉薦,由布衣而拜相封侯,董仲舒卻以垂老之年被譖而擯棄于邊遠(yuǎn)郡國。這難道不是對(duì)書本體味得深的人,因?yàn)樾攀氐烙侄y于迎合人意,而體味得淺的人卻諧俗媚世而容易得到人們的歡心嗎?要是果真得到了書中真諦,那他吃野菜就如同吃野雞一樣鮮美,吃粗糧如同吃牛肉一樣甘甜。如果不是這樣而只是淺嘗輒止,那他吃野菜粗糧,就同吃土和炭、嚼蠟和火一樣難以下吞,將要唾棄它了。這樣看來,那么德夫所體味的,原來是世人所不體味的;而世人所體味的,原來是德夫所不愿意體味的吧!
又有人說:“閣僅有三間,記什么呢?”我說:“不能這樣說,石渠、天祿二閣,高是算高了,而在上讀書的揚(yáng)雄卻不能逃脫“莽大夫”的譏評(píng);臨春、結(jié)綺二閣,美算是美了,而在內(nèi)宴飲酬唱的江總等人,卻洗雪不了“狎客”的譏謗。德夫的味書閣雖然小,然而圣賢經(jīng)天緯地的經(jīng)典具備在此,貫通古今演變規(guī)律的史籍聚會(huì)在此,記載如何兼濟(jì)天下、澤惠后人的圖書擺放在此。德夫體味得不停不歇,出仕就成為正道而行有古之遺風(fēng)的人,成為有政績的名臣;隱退就成為超世絕俗的人,成為道德完美的人。這樣,這幢味書閣將與天地一起而敗壞呀!要是不寫這篇記,能行吧?
【總案】 味書閣是作者摯友徐德夫的讀書之所。本文雖題名標(biāo)為“記”,實(shí)際上對(duì)閣的所記不多,只是簡略地交代了閣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規(guī)模、命名和款題人的姓名,閣主人的齟齬留落的遭遇,以及人們對(duì)閣主人的譏議。文章在做了必要的交代后,便據(jù)之生發(fā),借題發(fā)揮,大發(fā)議論。文章從“書無窮極,味有淺深”入手,引發(fā)出對(duì)書本味之深者“守道而難合’,而味之淺者卻“諧世而易售”的深沉慨嘆,從而為德夫的“忠憤激發(fā)”而遭坎坷憤憤不平。并進(jìn)而以石渠、天祿、臨春、結(jié)綺等高大華麗的閣為反襯,闡明閣的價(jià)值不在于建筑物本身的大小美惡,而在于其中之人是否認(rèn)真讀書,進(jìn)德修業(yè)。再點(diǎn)明徐德夫由于做到這點(diǎn),所以他無論出仕或隱退,都能遵循圣賢的教導(dǎo)。閣以人傳,因而味書閣也將與天地共存亡了。文章以事論世,借古論今,層層推拓,由微知著,說理深刻,立論鮮明,具有深刻的社會(huì)意義。
上一篇:獨(dú)孤及《吳季子札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王禹偁《唐河店嫗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