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左傳·僖公四年《齊伐楚盟于召陵》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于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齊楚召(shào)陵之盟,發(fā)生于魯僖公四年(前656)。這年春天,齊桓公率魯、宋、陳、衛(wèi)、鄭、許及曹等國諸侯軍,以強大的聯(lián)合部隊南攻附楚的蔡國。蔡潰敗后,聯(lián)軍又進兵楚境,發(fā)生了本文敘述的齊與楚兩國約盟事。
全篇以記言為主,作者僅以少而精的敘事語句交待事件的背景,將人物的辭令巧妙地聯(lián)綴起來,于辭令中展示人物的文韜武略和聰明才智。文章大約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以記管仲征討的言辭為主,后半記屈完與齊桓公的對話,其中很突出地表現(xiàn)了楚國使臣善于應對的特點。他們不懼威權(quán),從容對答,言語文辭既嚴正強勁而又剛?cè)岬皿w,邏輯鮮明,這是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
齊國為首的諸侯在擊敗蔡國以后,突然進犯楚境,楚國使臣奉命前來質(zhì)問。面對壓境的強敵,使者首先恭順地發(fā)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齊國的行動本屬無理,此時齊相管仲的回答更是尋找口實的驕橫之言。他提出的理由是:過去西周召康公曾命令齊國的先君姜太公輔助周王室,齊國歷來享有巡行四海的特權(quán),現(xiàn)在楚國不貢苞茅,天子祭祀無以縮酒,所以齊國來楚問個究竟。此外,當年周昭王南巡而不返,到底是什么原因,今天也特來向楚責問。管仲所言“召康公命我先君”和“昭王南征而不復”事,都是上百年前的歷史舊事,現(xiàn)在拿出來作征伐楚國的理由,實在是強辭奪理以勢壓人,是一派霸主氣勢。楚使聽罷,便針鋒相對地回答說:“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這不卑不亢、略帶詼諧的答辭,實際上就是驅(qū)趕齊國出境的“逐客令”。楚國此時不是能與北方大國抗衡的強國,因此對大國的來犯不得不采取謹慎態(tài)度。
齊桓公受挫于楚使,但氣焰未減,又“師進,次于陘”;同時自春入夏齊魯?shù)戎T侯聯(lián)軍也久駐楚地不退。因此楚成王再次派屈完出使齊師。齊桓公與屈完的對話是在同車“檢閱”諸侯部隊的時候展開的。齊桓公只字不提他對楚國的入侵,卻要求楚國與他建立“友好關(guān)系”。楚使依禮作答,齊桓公卻急不可耐地向屈完炫耀武威。他洋洋自得地夸耀自己統(tǒng)率的諸侯軍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并以威脅的口氣逼問屈完。面對龐大的聯(lián)軍戰(zhàn)陣,楚臣屈完從容鎮(zhèn)定,斬釘截鐵地回答:“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不怒而威,其表現(xiàn)的楚王君臣剛?cè)峒婢摺⒄塘x善謀的毅勇氣概全然壓倒了齊桓公的傲慢驕橫。文中沒有記寫齊桓公聽到屈完回答以后的反應,只記下了事件的結(jié)局:“屈完及諸侯盟。”顯然,齊桓公的這次“伐楚”行動,在不畏強敵的楚國君臣面前,只得收兵斂足,和盟而歸。
上一篇:無名氏詞《鵲踏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王沂孫詞《齊天樂·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