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養魚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書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買魚子食貓2,見其煦沫也3,不忍,因擇可生者,得百余,養其中,大者如指,細者如箸4。支頤而觀之者竟日5。始舍之6,洋洋然7,魚之得其所也;終觀之,戚戚焉8,吾之感于中也。
吾讀古圣人書9,觀古圣人之政禁10,數罟不得入灣池11,魚尾不盈尺不中殺12,市不得鬻13,人不得食。圣人之仁,養物而不傷也如是。物獲如是,則吾人之樂其生,遂其性14,宜何如哉15?思是魚之于是時,寧有是困耶16?推是魚,孰不可見耶17?
魚乎!魚乎!細鉤密網,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18,吾得免爾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爾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19,徒能以斗斛之水20,生汝之命。生汝誠吾心,汝得生已多,萬類天地中21,吾心將奈何22?魚乎!魚乎!感吾心之戚戚者,豈止魚而已乎23?因作養魚記。至和甲午季夏記24。
【注釋】 1《養魚記》是程頤二十二歲時所作,二十五年后他在《書<養魚記>后》中寫道:“吾昔作《養魚記》,于茲幾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見之。竊自嘆,少而有志,不忍毀去。觀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負初心,不幾于自棄者乎?示諸小子,當以吾為戒。元豐己未正月戊戌,西齋南窗下書。” 2魚子:小魚。 3煦(xu許)沫:用唾沫互相濕潤,喻不幸者互相扶持。《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煦)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潤濕,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4箸(zhu助):筷子。 5頤(yi夷):腮,下巴。 6舍:放掉。7洋洋:《孟子》趙岐注:“舒緩搖尾之貌”。 8戚戚:心中有所感觸的情態。《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趙岐注云:“戚戚然心有動也。” 9圣人:謂道德智能極高的人。 10政禁:政府發布的有關施政的禁令。 11數(cd促)罟(gu古):細密的網,用以捕取小魚。上古不許用密網捕魚,不滿一尺的魚不得食用,以免妨礙魚的生長繁殖。洿(wu烏):低凹之地,亦指池塘。引申為“大”為“深”。 12不中(zhong仲):不符合。 不中殺:不合殺,不得殺。 13鬻(yu育):賣。 14樂其生,遂其性:高興(希望)其生存,順遂其天性(喜水)。15宜:應當。 16寧:哪里,怎么。用于反問句中,表示詰問。17孰:什么。疑問代詞,這里代物。 18炮(pao袍):古代烹飪法的一種。以泥裹物而燒叫炮。 燔(fan煩):一種烹飪法。直接放在火上燒烤。《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這里的“炮燔”,泛指烹飪。 19路:門徑,門路;達到或實現某種目標的途徑、方法。 20徒,只,但。 斗:方形量器,十升為斗。 斛(hu胡):古代以十斗為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一斛。“斗斛之水”,這里是謙言其少。 21萬類:萬物,常指自然界有生命之物。 22奈何:怎么辦。 23而已:語氣詞,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譯為“罷了”,或不譯。“而已乎”,就夠了么。用于句末,表示疑問。 24至和甲午: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1054)。季夏,即六月。
【今譯】 書房的前面有個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買小魚喂貓,見到魚兒用唾沫互相濕潤,心里忍受不了,于是選擇其中能夠活的,有百余尾,養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象筷子。我以手支頰觀賞了整整一天。起初,魚兒放到池子里,就搖尾游動起來,高興得到了安適的處所;看到后來,我的內心戚戚然引起了觸動。
我閱讀古代圣人的書籍,看到他們有關施政的禁令,規定細密的網罟不得撒向大湖深池,魚兒不滿尺不得捕殺,市上不準出售,人們不準食用。圣人的仁愛之心,養物而不使它受到傷害就是這樣。生物能夠得到養育而不受傷害,那么我們人類希望其生存,順遂其生性,應當怎么辦呢?想到魚兒在此時,怎么會陷入“煦沫”的困境呢?從這魚兒的情況推及于其它生物,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
魚兒呀!魚兒呀!我不能阻止你遭受細鉤密網的捕撈,我卻可以使你免受烹飪咀嚼的災難。我知道江湖的廣大,能夠滿足你喜水的本性,很想把你們投放江湖之中,卻沒有找到辦法,只能用斗斛的水,延續你們的生命。使你們生存實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們生存下來的已經很多,對于天地間的萬物,我的心里又打算怎么辦?魚兒呀!魚兒呀!使我內心受到感動的,又豈僅僅是魚而已呢?于是作了這篇《養魚記》。至和元年六月記。
【總案】 《養魚記》是程頤二十二歲時所寫的一篇隨感。全文分三段。首段,記養魚的起因。作者由于“不忍”見“魚子”的“煦沫”,“因擇可生者”而養于池中,體現出仁者的心懷。段末之“感于中”,生發出以下二段議論。次段,作者引孟子“數罟不入灣池”等“古圣人之政禁”,用以說明“圣人之仁,養物而不傷。”“養物而不傷”是此段的關鍵,也是全篇的主旨。段末“推是魚,孰不可見耶?”由魚而拓展開去,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內涵。末段,作者對一池小魚傾吐心聲:一方面,因“生汝之命”而微感自慰;一方面,又因不能“置汝于彼(江海)”,而深表遺憾。“生汝誠吾心”四句,從魚兒而推及天下萬物,愛物之心,護物之情,溢于言表,而作者之“少而有志” (《書(養魚記>后》)也于此可見。
在寫作上,本文有如下一些特點:一、開頭頗見巧思。“書齋之前有石盆池。”一上來從養魚的水池說起,而又不點破“魚”字,只見其池而未見其魚,含蓄不露,最耐尋味。接下來,作者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思路,由池及魚,寫魚在池中的種種情狀,而是筆鋒一轉,另起一意,追敘起“養魚”的來歷。然后由觀魚而引起聯想,而引發議論,同下段的過渡極其自然。二、次段,“物獲如是”以下三個問句,感慨生情,余音不絕。末段,“魚乎!魚乎!”的兩次出現,感嘆的意味極濃,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氣氛。三、首段,“始舍之”數句,變散為駢;末段“生汝誠吾心”四句,忽作韻語,這使文章富于變化,避免了板滯之弊。四、末段,“感吾心之戚戚焉,豈止魚而已乎?”與篇首“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遙相呼應,而又有所拓展和深化,是有力量的結尾。
上一篇:白居易《養竹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岳飛《南京上皇帝書略》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