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望海樓晚景(其二)》原文與賞析
蘇軾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望海樓,在杭州鳳凰山上,位中和堂北。唐武德七年 (624) 置,高十八丈。下臨錢塘江,遠望杭州灣。
此詩作于熙寧五年 (1072) 8月,詩人時在杭州任上。他與劉撝二人被任命為貢舉監試。他在 《與范夢得書》中云:“某被差監試,得閑二十余日。”又云“在中和堂望海樓閑坐。”清人王文誥輯注言:“詩乃闈中作。”可見貢試設在中和堂望海樓中。詩人登臨望遠,作七言絕句五首。或捕捉某一剎那光景,或截取某一片斷,分別從各種不同角度,再現優美景觀: 其一,寫錢塘潮之壯美; 其二,寫風狂雨驟之后海色天光; 其三,寫渡口,望塔寺,聞鐘聲; 其四,聞玉笙之哀怨; 其五,寫沙河燈火與歌鼓喧呼。此詩系其中第二篇。
首言“橫風吹雨入樓斜”。風雨驟至,起筆貴在突兀。橫 (去聲) 風,即狂風,一個“橫”字,表明風之猛烈,有所向披靡之感。“橫風吹雨”,雨“斜”而“入樓”,遞進連動句式,既見風狂,又見雨急,望海樓屹立于風狂雨驟之中,詩人就在樓上,豈能不有驚心動魄之感! 詩興勃然頓增。
次言“壯觀應須好句夸”,風雨驟至,正是錢塘漲潮之時,這暴風驟雨加上江海翻騰之勢,整個大千世界該是何等模樣?“壯觀”二字表贊嘆。“應須”起五字,看似議論,實作心理揭示,亦為抒情,見詩人構思沉吟,欲盡情謳歌這壯美景象之心緒,其激動傾倒之情,躍然紙上。抒情承接寫景,氣勢流走,議論以作提頓,為第三句蓄勢。
第三句“雨過潮平江海碧”。由動而靜,轉折翻騰。正當詩人激動沉吟,為創作“好句”而沖動的時刻,這“橫風吹雨”的場面瞬息即逝,一場風暴過去,靜澈的江海映著蔚藍的天空,一派碧綠澄清,秋水共長天一色,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又是何等優美壯觀! 詩人善于捕捉這急促轉換的場景,生動再現這活脫的景觀,令人不禁聯想《望湖樓醉書》中描寫西湖雨過天晴的名句:“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不過,望海樓的晚景比起望湖樓下西湖來要偉岸壯闊得多。清人王文誥評:“七字極有斟酌,確是逐日閑坐樓上看潮人語。”
末言“電光時掣紫金蛇”,當風雨驟逝海天一色之時,間或仍有電光在海面閃耀,猶如一條條生動活潑的紫色金蛇狂舞,扭動翻騰。本來平靜的海天之間, 神采飛動, 詩亦余韻悠揚。
前兩句,動中有靜,后二句,靜中有動,前者激越,后者平和,詩人俯仰成趣,興致盎然,捕捉這瞬息萬變的場景,用如椽之筆,一一生動描摹,字字璣珠,句句都是生花妙筆,都是“好句”,充分給人以美的享受。
東坡云:“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上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欣賞他的詩句,恰恰給人以如此縱橫馳騁,揮灑自如,波瀾疊起,變化無窮之感。從這個角度看,詩如其文。
又有《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與試官兩人,復留五首》,其一有“非關文字須重看,卻被江山未放回”句,可見詩人對望海樓景觀傾倒眷戀之深,可以參讀。
上一篇:劉禹錫《望洞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柳永《望海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