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養竹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1;君子見其本則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2。竹心空,空以體道3;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聲4;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5。
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6。始于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7。明日,履及于亭之東南隅,見叢竹于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8。詢于關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繇是篚篚者斬焉 ,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9。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郁,有無竹之心焉10。”居易惜其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11,乃芟翳薈,除烘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12。于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13? 以其有似于賢,而人猶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筆之于草木,猶賢之于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惟人異之14;賢不能自異,惟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于亭之壁,以貽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聞于今之用賢者云15。
【注釋】 1本:根。 2倚:偏倚。 3體:接納,接受。應用:適應需用。虛受:虛心接受。 4貞:堅貞。砥礪:磨刀石,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磨煉,修養。夷險:指平安順利和危險困窘的處境。 5庭實:庭院中陳設的物品。 6拔萃:選拔精英。校書郎:唐秘書省屬官,主管校勘和整理國家圖書典籍的事。 7假:借。故:已去世。關相國:疑指關播。播,字務之,衛州汲縣人,德宗時曾任宰相數年。第:住宅。 8履:步行。殄(tian 田):滅絕,這里是摧殘的意思。瘁(cui 翠):原義為勞傷,引申為毀壞。 9捐館:舊時對死亡的諱稱。繇(you 由):自,從。篚篚者:做筐的人。彗(hui 惠)帚(zhou 肘)者:做掃帚的人。刑余:受過肉刑的人,這里指砍伐過的竹子。尋:長度單位,古時八尺為尋。 10凡:平常,一般。莘(beng 繃)茸(rong 容)薈郁:四字義近,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11見賤:被看作賤物。 12芟(shan 衫):割,這里是鏟除的意思。翳(yi 億)薈:茂盛的雜草。除:施。疏:通。封:培士。13何有哉?有什么關系呢? 14自異:使自己區別于一般。云:語末助詞,略含“罷了”的意思。15貽:留給。
【今譯】 竹子象賢才,為什么呢?竹的根牢固。牢固可用來立德,所以有才德的人看到竹的根就想培養自己的美德,并且堅定不移。竹的秉性正直,正直可用來站穩身子,所以有才德的人看到竹的性格就想為人處世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竹子的心是空的,中心空虛可以用來接受道理,所以有才德的人看到竹子的心就想到為適應需用,必須虛心接受一切道理。竹的節操堅貞,堅貞可以用來樹立志向,所以有才德的人看到竹節就想培養自己的名譽和行為,無論處境平安順利還是危險窘困,都能堅守節操,始終如一。正因這樣,所以有才德的人大多在庭院里種上竹子。
貞元十九年春天,我經吏部考試中選,被授予校書郎之職。開始在長安尋找一個地方暫借居住,結果借了已去世的關相國的私人住宅的東亭,就住了下來。第二天,步行到了亭的東南角,看見這里有一叢竹子,枝葉都被摧殘毀壞了,沒有聲音,也沒有色彩。向關家的老仆打聽,他們說:“這竹子是關相國親手栽種的。自從相國去世,別人借住在這兒以后,編筐的人砍伐竹子,做掃帚的人也砍伐竹子,這樣,被砍伐過的竹子,高不過幾尺,數不到百根,又還有一般草木雜生在叢竹中,長得繁茂密集,眼看就要把竹子掩沒了。”我痛惜由德高望重的人親手種植的這些竹子,如今卻被鄙俗的人視為賤物而加以摧殘,砍伐破壞到這種程度;盡管這樣,但竹子的本性保存著,所以我就除去茂密的雜草,給竹子施上糞肥,讓竹間通風,并給竹子根部培了土,這些活兒不到一天就完了。在這樣整治之后,太陽一出來,竹林清陰宜人,風一吹拂,竹林清聲悅耳,竹梢隨風擺動,好象對人有情一樣,生氣勃勃,似乎特別歡快,象是多情人感激知遇之恩似的。
哎呀!竹子,本是植物啊,它對于人有什么關系呢?因為竹子與賢才有某些相似,人們就如此受惜它,種植培養它,更何況那些真正的賢才呢!既然這樣,那么竹子不同于草木,就如同賢才不同于一般人一樣。哎呀!竹子不能把自已與一般草木區別開,只有人才能把它們區別開;賢才也不能把自己與一般人區別開,只有任用賢才的當權者才能把他們區別開。所以我寫了《養竹記》,并把它寫在東亭的墻上,以便留給以后住在這里的人看,也想借此讓當今的掌權者從中得到啟發。
【總案】 這是一篇詠物托意,理趣盎然的小品文。寫此文時,作者正當風華正茂之年,他抱著“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初涉官場,盡管官卑職小,有失意之感,但雄心猶存,所以銳意攻讀以求進取。這篇《養竹記》,既表達了作者對竹的感遇之情,以竹自律的君子風范,又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悵惘之情,期望“用賢者”求賢若渴,識賢如炬之意。
文章議論始,議論終,中間敘述描寫作者與竹的感遇情狀,結構謹嚴而不死板,層次清晰而有波瀾,語言淺易而意境新穎,表現了作者以實為文的特點。文章先用“竹似賢”統領全文,點透旨意,緊接著從容不迫地連用四個排句比,將竹與君子巧妙結合起來,最后以“君子多樹之為庭實”收前啟后,使文章由議論轉為敘述、描寫、抒情。在敘述竹林的不幸遭遇以及作者對竹的同情、護養和使之恢復生氣的過程中,作者以省凈的語言,寫竹之病,病之因,療病之法,竹病愈復蘇之態,最后落筆于“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寫得來有聲有色,有形有態,有情有趣,把作者熱愛竹,同情竹的心情表達到極為細致充分;同時也為借題發揮,由竹及人做了有力鋪墊,文尾就竹的遭遇發表議論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在這段議論中,作者在兩個反詰,兩個感嘆句的激情抒發中,托出了,突出了“竹不能自異,惟人異之;賢不能自異,惟用賢者異之”這一壓軸之筆,從而把讀者的審美注意力集中到了“賢者”與“用賢者”者的關系上來,由此深味出作者為文的用心。意深旨遠,讀后既得到理之啟迪,又受到情的感染,從而自律自礪,產生以竹之節操品性為修身立世之渴望。
上一篇:鄧肅《具瞻堂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程頤《養魚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