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彌遜
層林疊巘暗東西, 山轉崗回路更迷。
望與游云奔落日, 步隨流水赴前溪。
樵歸野燒孤煙盡, 牛臥春犁小麥低。
獨繞輞川圖畫里, 醉扶白叟杖青藜。
〔云門〕即云門山,位于浙江省紹興縣南,山側有若耶溪,山上有云門寺。
李彌遜在宋高宗時曾任戶部侍郎,因主張抗金,反對屈膝求和而遭秦檜攻訐,遂離職以歸隱山林。這首詩是他晚年寓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時寫的。
首聯寫詩人在傍晚時分登臨云門山的總體印象。山路兩側,層林稠密,峰巒重疊,山轉崗回,曲折蜿蜒,日落西山,一片幽暗,給人迷茫之感。這一聯既寫出云門道中山深林密,道路曲折的特征,又以“暗東西”和“路更迷”呼應點題,為全詩定下了氛圍和色彩的基調。
頷聯緊扣“晚步”之題,寫詩人歸程中見到的景物。他看到傍晚的游云涌向了落日,顯現出瑰麗的晚霞,不禁使他產生一種開闊、舒暢、愉悅的感覺。這是從詩人的視覺來表現他的閑適心境。接著又從聽覺來寫他伴隨著山泉潺潺走向山下的若耶溪,借助于山泉的潺湲聲烘托了他歡快、輕松、悠然自得的情緒。這一聯中的“奔”和“赴”,相互對應,從意念上加快了詩的節奏,也突出了詩人樂以忘憂,“寵辱皆忘”的閑適情懷。
頸聯是寫詩人在山下遠眺山野和近觀田垅的所見。“樵歸野燒孤煙盡”,是寫眺望遠山,樵夫荷柴而歸,牧童烤食的孤煙也冉冉散盡。“牛臥春犁小麥低”則是攝取了眼前田垅的近景。“牛臥春犁”是從側面點題。牛拉犁勞累了一天,到傍晚臥在犁邊休息。“小麥低”是直接點明了初春季節。在這一聯中,詩人使用了一系列動靜對仗的詞語,如“樵歸”(動)對“牛臥”(靜)“野燒”(動)對“春犁”(靜),“孤煙盡”(動)對“小麥低”(靜)。在動與靜的彼此烘托,相互反襯中,顯現出一幅極富有人情味的“山野薄暮圖”。
正因為詩人受到這幅“山野薄暮圖”的感染和啟迪,才滋生出尾聯的“獨繞輞川圖畫里,醉扶白叟杖青藜”的感受。詩人置身于“云門道中”,觸景以生聯想,仿佛看到了可以和《輞川圖》相媲美的山林勝景,又仿佛看到自己喝醉了酒,拄著青藜杖獨自繞著這宛如《輞川圖》的“云門道中”漫步。王維的《輞川圖》是描繪輞川優美風景的名作。詩人將他所處的環境與《輞川圖》作比,既是對“云門道中”的綽約風姿最形象、最有力的概括和評價,又引發人們產生聯想,增強詩的魅力和余韻。這一聯的藝術構思極為獨特、新巧。詩人將自己置于《輞川圖》般的圖畫里,扶杖蹣跚散步,但又超然乎外,靜觀默察地欣賞著自己扶杖而行的“山野薄暮圖”。這種化實為虛的構思,為詩的意境平添了空靈色彩,也顯示出詩人命意求新的藝術追求。
上一篇:《二月二日出郊·宋·王庭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即事·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