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葉夢得·八聲甘州》葉夢得
葉夢得
甲辰承詔堂知止亭初畢工,劉無言相過。
寄知還倦鳥,對飛云、無心兩難齊①。漫飄然欲去②,悠然且止,依舊山西。十畝荒園未遍,趁雨卻鋤犁③。敢忘鄰翁約,有酒同攜。況是巖前新創,帶小軒橫絕④,松桂成蹊⑤。試憑高東望,云海與天低。送滄波⑥、浮空千里,照斷霞⑦、明滅卷晴霓。君休笑,此生心事,老更沉迷。
注釋 ①“寄知”三句:化用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②漫:徒然、空自。③卻:推辭、拒絕。④小軒:帶窗戶的小屋。⑤蹊:小路。⑥滄波:碧波。⑦斷霞:片斷的云霞。
對菊圖 【清】 原濟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甲辰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葉夢得時居卞山承詔堂、知止亭。詞序中提到“承詔堂”“知止亭”,據周密《癸辛雜識》前集載,卞山石林精舍有承詔、求志、從好等堂,又有巖居、真意、知止等亭。詞序中提到的劉無言,名燾,是湖州長興人,元祐三年進士,其文頗為蘇軾所賞。
葉夢得雖然多次身居高位,但仕途幾起幾落,并不順利,其間多次退居卞山,此詞便作于退隱之時。葉夢得對陶淵明甚為喜愛,作品常用其詩句,多見于描寫隱居生活的詞作中,《念奴嬌》里更是全篇化用陶潛的詩句。此詞一開始便借用了葉夢得一貫青睞的《歸去來兮辭》中歸鳥飛云的意象,雖貌似狀景,卻明確地展示了詞人退隱的狀態。倦鳥知還,已無心把兩難齊具,暗指詞人已經厭倦官場,選擇歸田隱居。“倦鳥”“無心”等字眼,也鋪開了一片淡漠的氛圍,頗合歸隱的意味。次三句又在淡漠中平添幾分灑脫,“飄然”“悠然”無一不見逍遙,一個“去”,一個“止”,則又在起落收放之間顯得瀟灑自如。或行或止全隨心意,很有“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味道,用筆雖淡,卻把隱士生活的自在描摹得十足充分。若說此三句寫的是自在,那么上闋的后半寫的則是悠閑。雖然田園尚在荒蕪中,然而詞人卻“趁雨卻鋤犁”,借雨偷閑,與鄰翁詩酒相會。幾句之間,寫盡隱居生活的閑散情致。
下闋轉寫居所周圍的景致。“況是巖前新創”三句,扣了“承詔堂知止亭初畢工”的題目,描寫了施工畢后居住之地的景象。“小軒橫絕”“松桂成蹊”,給讀者呈現了一個曲徑通幽的隱逸之處,也交代了后面憑高東望抒懷的場所。前三句“巖前”“小軒”“松桂”寫堂前近景,次二句用“憑高”一轉,從“小軒”“松桂”一下到“云海與天低”,立刻把近景投向遠處,格局陡然開闊起來。隨著詞人視線的轉移,后面四句調子也從前面的悠然從容轉入激越高昂。碧波、浮空、斷霞、晴霓,作者的視角從隱逸的一屋一亭轉到了天地之間,境界由小變大,景致由實變虛。登高之后景色的轉變暗示了詞人心境的轉變,前面田園式的悠然自得全然不見,變為一片蒼茫壯闊,不禁讓人疑惑,這樣的變化僅僅是登高來的么?詞人在最后一句給出了答案——“此生心事,老更沉迷”。原來即便前面寫盡隱逸的情致樂趣,詞人胸中終有心事念念不能忘懷。這也是為什么雖然隱居的生活如此悠閑自在,詞人如此樂在其中,一旦登高遠望,便再無法悠然,而是充滿了河山之嘆。
如果說本詞前面的大半是田園詩般優美精致的小調,下闋的后半則是大開大闔、波瀾壯闊的大調。全詞欲揚先抑,用了大半篇幅寫隱逸之閑,旨在抒發最后的對天下之憂。“老更沉迷”的“此生心事”,大概也就是葉夢得幾出幾進朝堂的原因吧。(孫棣)
上一篇:《兩宋詞·葉夢得·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王質·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