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適《東嘉開河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溫州并南海以東1,地常燠少寒2,上壤而下濕。昔之置郡者,環外內城皆為河,分畫坊巷4,橫貫旁午55,升高望之,如畫奕局6。永嘉非水之匯而河之聚者,不特以便運輸,達舟楫也,而以節地性7,防人災8,安居利用之大意也9。其后承國家生養之盛10,市里充滿,至于橋水堤岸而為屋11,其故河亦狹矣,而河政又以不修。長吏歲發閭伍之民以浚之12,或慢不能應13,反取河濱之積實之淵中。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污藏穢,流泉不來,感為癘疫14,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
淳熙四年15,戶部尚書韓公之來守也,其九月,即用州之錢米有籍無名者合四十余萬16,益以私錢五十萬17,命幕僚興州之社里長募閑民18,為工一萬三千有奇,舉環城之河以丈率者二萬三百有奇19,取泥出甓20,兩岸成丘。村農聞之,爭喜負去,一日幾盡。畢事,則天雨兩旬,于是灑濯流蕩21,而水之庥者,深漫清泚22,通利流演23,雖遠坊曲巷,皆有輕舟至其下。民既得以舒郁滯24,導和樂25,而公之治遂以清平而成26。
蓋先王之政,以養人為大。生聚所資27,衣食之有無,此上之責也。封疆道路28,城郭溝池,其修補浚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為也;如使官亦為之,則費而難給矣29。后世道失,乃以廢官益民者為政之大,然吏懼其費而不復為之。或不知而一委之民也,而其勸之或不以其道30,使之或不盡其術,則徒擾擾而已矣。夫上之于下,豈必與之較哉?民以為不能者,官自為之可也。民有四五十年之病而上無一日之救,則非仁者之用心也。公之為是役也32,可以知其仁矣。故州之人相與刻石記之,以載公之仁,亦欲使后來者知所考云33。
【注釋】 1_溫州:府名,漢為永嘉郡,唐置溫州,宋曰溫州永嘉郡,治所在今浙江永喜。并(bang傍):通“傍”,依傍。 2燠:熱。 3壤:松軟。 4分畫坊巷:劃分街市里巷。 5橫貫:東西貫通。旁午:縱橫交錯。 6奕局:圍棋棋盤。 7節:調節。 8防人災:防止人民遭災。 9利用:用來謀利。 10生養:人口蕃衍。 11橋水:造橋在河上。 12長吏:地方長官。閭伍:里巷。 13慢:輕忽,慢怠。 14感:感染。癘疫:瘟疫。 15淳熙:宋孝宗年號,其四年為公元1193年。 17益:補助。 18社里長:地方下級小吏。 19率:計算。 20甓(pi僻):磚。 21灑濯:洗刷。流蕩:滌蕩。 22清批:清澈。 23通利流演:水流暢通順利。 24舒郁滯:伸展胸中積郁。 24舒郁滯:伸展胸中積郁。 25導和樂:引向和平安樂。26治:開河工程。 27生聚:繁殖人口、積蓄物資。資:憑借,依旗。28封疆:疆界。 29給:供足。 30勸:督促。 31擾擾:紛亂貌。 32役:工役。 33考:考評。
【今譯】 溫州靠近南海而在東面,其地經常暖熱而較少寒冷,表土松軟而下層潮濕。過去設置郡城的人,環繞著城內外都挖河道,分別劃定街坊里巷,東西貫穿縱橫交錯,爬上高處看去,如同畫的棋盤。永嘉并非河流交匯相聚之處,所以要這樣做,不僅在于便于運輸,通航船只,而且在于調節地性,防止人民遭災,安心居住并用以造福的大計。以后繼承了國家生養休息的盛世,大街小巷人口擁擠,竟至在河上架橋和堤岸上造屋,因此河道也就狹窄了,而河道又不修治。地方長官每年調發里巷居民來疏浚,有的怠慢不能應召,反而把河邊的積土填入河中。所以大河淺而不能航船,而小的河道藏垢納污,流動的泉水不能到來,感染而發生瘟疫。人民受這困苦,多達四五十年了。
淳熙四年,戶部尚書韓公來永嘉作郡州,這年九月,就用本州登記在冊但沒有名目的錢糧共四十多萬兩,又補助私人的五十萬兩,命官佐發動本州社里長等下級小吏,召募閑散百姓做工一萬三干多個,在環城的河道二萬三百多丈上施工,取出泥土和磚塊,兩岸堆積成丘。村里農民聽到,高興地爭相背去,一天內幾乎搬完。工事完畢,天下了二十天雨,將河道洗刷滌蕩一番,而匯聚的水,深溢清澈,水流暢達,即使遠處的街坊和曲深的小巷,都有小船可以到達。這樣,百姓既已舒解了胸中的積郁,走向和平安樂的生活之路,而韓公的治河工程也以清廉公平而獲得成功。
前代圣王的政事,以養人為大計。人口繁殖和財富積聚的條件,衣服食品的有沒有,這些都是在上位者的責任。而邊疆道路,城墻城壕,這些修補治理的工作,都是百姓的力量所能辦到的;如果讓官府也去做,就花費大而難以充分滿足需求了。后代喪失了這辦法,就以廢棄養民大責而以使民得益作為治民的大事,然而官吏怕花費多而不再為民造福。或者辦事不聰明而全部委托給百姓,督促百姓有時不用正確的道理,使百姓有時不能竭盡心力,那只是忙亂一陣而已。官府對于百姓,何必一定要計較呢?百姓認為不能做到的,官府自己做就行了。百姓有四五十年的困苦而官府沒有一天的救助,這就不是仁者應有的態度了。韓公完成這次浚河工程,可以知道他的仁心了。所以州里的百姓共同刻石記這件事,以記載韓公的仁德,也要使后來的人知道考評官吏的標準。
【總案】 本文記敘了一次疏浚永嘉河道的事,文章從永嘉的地理位置、地性及建郡本意,涉及河政不修的經過及其危害,突出記敘了郡守韓公集資募民、疏浚河道的德政,并由此闡明文章的主旨:為政者應有舒民郁滯、導民和樂的仁者之心。作品文筆精練,布局縝密,記事狀景,生動活潑,論理周致委曲,不愧為南宋大家手筆。
上一篇: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轍《東軒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