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鄉《荔枝香》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明]王桐鄉
荔枝香,此是開元舊樂章。開元天子醉太平,梨園法曲頻更張。更小部,綴新行,八千紅袖舞霓裳。玉環嬌笑倚新妝, 自言初度今晨良。將進酒,獻君王,君王億萬壽,歡樂且無央。萬里南海荔,奔騰來上方。金盤薦御筵,新樂聲鏘鏘。何當名此樂,彼美荔枝香。荔枝香,樂中歌曲斷人腸,莫傳歌曲到漁陽。
《荔枝香》,本唐代宮廷樂曲名,屬《梨園小部曲》。宋人用為詞調名,此處作者借作樂府詩題名。
這首詩表面上寫《荔枝香》樂曲得名的經過,而作者真實的用意,卻是在于揭露唐玄宗與楊貴妃奢侈享樂生活,并暗示由此造成了國家的動亂和人民的災難。
詩作結構精嚴,條理井然。首二句開宗明義,點出《荔枝香》本是唐代玄宗開元年間產生的樂章。這兩句自成一層,好象一個簡短的引子,以下遂即轉入正題,詳盡地敘述這部樂曲制作及命名的由來,過渡到詩歌的中心部分。
據《唐書·禮樂志》載,開元中,玄宗攜楊貴妃幸驪山。適貴妃生日,遂命設宴長生殿以示慶賀,并命小部張樂助興。時小部所奏新曲尚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來,因名《荔枝香》。詩的第二層用了較長的篇幅,藝術地再現了上述歷史趣事。這一層詩人雖以參差錯落的句式和鋪張揚厲的手法,繪形繪色地敷陳渲染了封建帝王窮奢極欲的靡爛生活,但并不給人以繁花損枝,膏腴害骨之感。也就是說,讀者在令人眼花撩亂的描摹中,時時能領略到作者于字底行間所隱寓著的一種清醒的、強烈的批判之意,因而這詩歌便不象漢大賦那樣,有涉“勸百而諷一”之嫌。
玄宗即位后,唐代社會確實有過一段繁榮的時期,這就是史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開元盛世”。于是,他便為這種昇平氣象所陶醉,終日沉溺于歌舞聲色中,不思進取,荒疏朝政。以致好景不長,突起“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從巔峰上跌落,一蹶不振。這一層開頭的幾句,即簡略地道明此意。再如“玉環嬌笑倚新妝,自言初度今晨良”,寫出楊貴妃邀專房之寵,志滿意得,炙手可熱。然而聯系到其日后馬嵬坡下“宛轉蛾眉馬前死” (白居易《長恨歌》)的可憐情狀,這兩句則饒有嘲諷意味。還有, “君王億萬壽,歡樂且無央”,自然是寫玄宗游幸驪山,擁名姬,觀名花,飲名酒,接受群臣獻壽祝愿之時的情景。與安史亂起,風流天子倉皇西竄,一路顛沛流離之時,“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的狼狽情況,特別是與被剝奪大權,囚禁于西宮南內,飽受孤獨寂寞之時,“文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的凄慘情況相比,簡直不啻宵壤。仔細想來,又何嘗歡樂無央之有?
本層結末兩句,歸回詩題,照應開篇,顯示出作者詩理的完密。
最后一層,詩又以“荔枝香”領起以下三句,收束全篇。這三字,仿佛一部樂章的主題樂句,前后再三出現,使樂章具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韻致,而萬變不離其宗,猶見重復之妙。如果說前面一層含蓄隱晦地表達了詩人的批判之意的話,那么這一層則是將這種批判之意表面化、明顯化了,從而昭示出作者的立場與見解。結尾二句,包含兩重意思。前一句是說為了滿足楊貴妃啖食荔枝這么一點口腹之欲,已經給許多人帶來了負擔和災難,正如蘇軾《荔枝嘆》所云: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后一句是說,正是玄宗、貴妃的靡費生活,引發了安史之禍。作者以幽默的語言,紓曲地道出由于安祿山艷羨帝王的奢華生活,久生篡逆之心,最終發動叛亂的歷史認識。這個觀點雖不全面,但也并非沒有道理。
稍稍認真地作些思考,則可以看出本詩絕不僅僅是揭露指斥唐明皇、楊貴妃,更深層的意思恐怕還在于以古喻今,諷刺明代最高統治者。只要讀一讀作者的《讀唐玄宗紀》、 《讀宋史》等詩作,這個問題不難自明。
這首詩用了下平聲“七陽”韻,和諧響亮,余味悠長,富有較強的音樂感。三言、五言、七言多種句式的反復變化,更給全詩增添了參差錯綜的美。語言的淺易流暢。也較好地體現了樂府詩的傳統特色,發揮了其體裁之長。總之,本詩在讓讀者吟詠品味,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接受積極的意義,這大約便是詩家歷來所極力追求的崇高境界——思想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吧。
上一篇:陸游《草書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寅《菜花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