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則鳴——說韓愈《送孟東野序》》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奪,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其,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著名詩人,與韓愈齊名,并稱“韓孟”。但他一直懷才不遇,窮愁潦倒,直到貞元十二年(796)才登進士第。過了好些年,直到貞元十八年(802)才被任為溧陽(今屬江蘇)尉,這時他已五十一歲。他赴任時,韓愈作了這篇序送他。
孟郊熬到垂老之年才得了縣尉之職,赴任時頗有抑郁不平之氣,韓愈作這篇序,是以好友的情誼對孟郊進行寬慰和勉勵的。但這一層意思直到結尾方才點出,而在前面,則洋洋灑灑,大發議論。
開頭破空而入,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振起全篇。然后以“鳴”為線索,多方設喻,反復論述。第一段歷舉自然界的草、木、水、金、石、鳥、雷、蟲、風等等及樂器金、石、絲、竹等等,說明皆不得其平而鳴。第二段歷舉上古以來各種著名人物或以文辭鳴、或以音樂鳴、或以《詩》《書》六藝鳴、或以荒唐之辭鳴、或以其道鳴、或以其術鳴。第三段講到唐代,這才用陳子昂、李白、杜甫等作陪襯而突出孟郊:“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然后與李翱、張籍合論,稱贊“三子者之鳴信善矣”!而以“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為孟郊等鳴不平,對執政者的壓抑人才表現了極大的憤慨。
從藝術表現上說,這是一篇很優秀的散文,從宋代以來被選入各種古文選本,有不少很精辟的評論,以下選錄幾條供參考。
宋人謝枋得《文章軌范》卷七云:“此篇凡六百二十余字,‘鳴’字四十,讀者不覺其繁,何也?句法變化,凡二十九樣,有頓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揚。如層峰疊巒,如驚濤怒浪,無一句怠慢,無一字塵埃,愈讀愈可喜。”
清人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一一云:“拉雜散漫,不作起,不作落,不作主,不作賓,只用一‘鳴’字跳躍到底,如龍之變化屈伸于天,更不能以逐鱗逐爪觀之。”
清人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云:“直是論說古今詩文,寫得如許靈變,通篇數十‘鳴’字,如回風舞雪。后人仿之,輒纖俗可憎,其靈蠢異也。”
清人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四云:“從物聲說到人聲,從人聲說到文辭,歷數唐、虞以下說到有唐,然后轉落東野,位置秩然,而出以離奇惝恍,使讀者河漢其言;其實法律謹嚴,無逾此文也。”
這又是一篇闡發詩文創作理論的好文章,被選入各種《古代文論選》。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才能“善鳴”,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詩文。在封建社會,只有“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備受排斥壓抑的文人通過切身感受“自鳴其不幸”,才能真實生動地反映那個時代。
“不平則鳴”作為文藝觀點,上承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下啟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論,在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上一篇:《一封措詞巧妙的薦賢書——說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薦侯喜狀》》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借他人之口諄諄勸勉——說韓愈《送石處士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