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學(xué)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羅隱(833—909),本名橫,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人。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因好譏諷世事,得罪權(quán)貴,從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十次應(yīng)試進(jìn)士不第,改名為羅隱。他的詩文以譏刺為主,所寫近體詩感慨動人。羅隱五十五歲以后投奔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錢鏐(“流”),得到錢鏐的賞識任用,歷任錢塘令、著作令等職。
晚唐時期政治極為腐敗,君主盡荒唐,臣僚多卑劣,飽受痛苦的是人民大眾,這時生活中必然要發(fā)生許多咄咄怪事,作為這種腐朽統(tǒng)治急遽走向滅亡的征兆。羅隱寫的這首耍猴人當(dāng)供奉的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黃巢在公元880年(唐僖宗李儇廣明元年)打進(jìn)唐朝京都長安,李儇(音“宣”)逃往四川,但這個荒唐的君主逃跑時,并沒有忘記叫他的弄猴人隨行。這個姓孫的弄猴人,他耍弄的猴子能象大臣一樣地站班朝見。為此李儇賜此人以朱紱,授官為供奉。這件事情對于那些埋頭讀書、屢試不第的知識分子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政治嘲弄。羅隱從自己考進(jìn)士十次不中,而耍猴人竟以無謂的手段混得高官這個對比中,看到了一幅時代的漫畫;當(dāng)然他也是懷著極大的憤怒之情,寫了這首詩。他一面在冷蔑地嘲笑,一面在激憤地控訴:生活在今天的人都不如學(xué)取孫供奉,只要能取悅君王一笑,就可以紅袍加身!羅隱還不知道,任人上的寵幸制度是與君主專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誰能得到君[主的歡心,就等于得到權(quán)力的承認(rèn),為此在歷史上才有專以“一笑君王”為取得高官的途徑。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但卻為志士仁人所恥為!
上一篇:祖詠《望薊門》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薩都剌《百字令·登石頭城》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