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徐氏復仇》原文|譯文|賞析
才節雙全世所無①,奸回一旦受摧鋤②。
庸臣從賊忠臣死,不及東吳女丈夫。
【釋詞】
①才節:才能節操。清·姚鼐《張逸園家傳》:“才節遇知天子,而仕抑屈于縣令,惜哉!”
②奸回:奸惡邪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奸回不軌。”摧鋤:摧(cuo)通“莝”,鍘草。摧鋤:鍘鋤。這里比喻像鍘草、鋤草一樣除掉仇人。
【賞析】
孫權弟孫翊為丹陽太守,性剛好酒,醉后暴怒。其督將媯覽,郡丞戴員二人勾結孫翊從人,將孫翊殺害。媯覽還企圖霸占孫翊妻子徐氏。徐氏一邊密召心腹報告孫權,一邊詐許成親,騙至媯覽入室,并趁其酒醉,將其殺死。又召戴員赴宴,亦將其除掉,為夫復仇,祭仇人首級于亡夫靈前。江東人氏無不稱頌徐氏之德。
嘉靖本和毛氏本《三國演義》都有“徐氏復仇”這首小詩,但文字有所不同,嘉靖本是:“三分多少英雄輩,不及東吳一婦人!”把三國時代群英眾豪都貶到一婦人之下,夸張過分。由于不適度,反倒失去了贊美的價值。而毛氏本修改的要好得多了。“庸臣從賊忠臣死,不及東吳女丈夫。”這里只指“庸臣”與“忠臣”的具體人物,不及徐氏有膽有謀、才節雙全。評價客觀,令人折服。所謂“庸臣”,指孫翊的從人邊洪,他受人拉攏,圖謀害主。又受人指使,砍死其主。事發,賊人歸罪于他,斬之于市。邊洪充當人家的殺手,到頭來落下個替罪羊的下場,是一個十足的蠢貨。這樣的“庸臣”不值得一提。那么“忠臣”指的是誰呢?從情節來看,當指孫翊。他“性剛好酒,醉后嘗鞭撻士卒”,因小而生禍。毛宗崗在夾批中就此情節而指出:“前則有宋憲、魏續之叛呂布,后則有范強、張達之刺張飛,皆為此也。”孫翊身為主公,不能結好下屬,招致殺身之禍。而徐氏身在內幃,當丈夫遇害以后,密召孫翊心腹舊將孫高、傅嬰二人入府,泣告曰:“先夫在日,常言二公忠義。今媯、戴二賊,謀殺我夫,只歸罪邊洪,將我家資童婢盡皆分去。媯覽又欲強占妾身,妾已詐許之,以安其心。二將軍可差人星夜報至吳侯,一面設密計以圖二賊,雪此仇辱,生死銜恩!”言畢再拜。她先授之以情,繼講清真相,再明告計謀,后許之恩報,短短一席話便把復仇大事安排妥貼。相比之下,其夫剛而遭害,而徐氏柔而事成。一個堂堂太守還不如內幃之婦,怎能不說“不及東吳女丈夫”。
徐氏有美貌,更有才能和節義。她面對賊人的凌逼和霸占,既沒有以死相對,保持節操,又沒有屈從淫威,茍活于世。而是一面詐許賊人,從容周旋;一面設計除賊,權變自如。灑浴薰香,濃妝艷裹,言笑自若,虛與賊人親熱,這是假的。而當賊人被除,重穿孝服,用賊首祭靈,為夫復了仇,這才是真。一個女流之輩,能如此虛飾于府堂之上,策劃于密室之中。對心腹泣告吐真情,對仇人笑臉穩其心。其除賊之計,不動聲勢,不露馬腳,安排縝密,進行順利,真難能可貴,少得其人! 小說家是從封建的道德倫理立場出發,贊頌徐氏“才節雙全世所無”。其實徐氏的行為更多地表現了中國古代婦女的聰明和勇敢,有心計,有策略,有能力。徐氏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是一個并不重要的小角色,但在中國小說史上卻是一個閃光的女性形象。
上一篇:三國詩詞《徐庶薦賢》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攜民渡江》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