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蕭士緯1
雨中上韜光2,霧樹相引,風煙披薄3,飛流木末,江懸海掛4。稍倦,時踞石而坐,時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5,得水而活;惟韜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靈隱6,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者7,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8。白太傅碑可讀9,雨中泉可聽,恨僧少可語耳。
枕上沸波10,臨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寂,益信“聲無哀樂。”也11。
1 蕭士瑋(1585-1651):字伯玉,號蕭齋,明代文人,有《春浮園集》。2 韜光:即韜光庵,在杭州市靈隱寺西北。3 披薄:彌漫的樣子。4“飛流”二句:形容雨勢之驟猛。木末:樹梢。5 營衛:中醫術語,指血氣的作用,即精氣。6 靈隱: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山上。7“樓觀”二句:唐初詩人駱賓王游靈隱寺所詠詩句。8 了了:十分清晰的樣子。9 白太傅碑: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之“靈隱寺碑”。10沸波:指錢塘江潮,韜光庵頂有石樓,正對錢塘江。11“聲無哀樂”:晉人嵇康有《聲無哀樂論》,言聲音本身并無哀樂,哀樂全在于人的情感。
【析點】 本篇寫雨中登韜光所見,故而文中緊扣“雨”字繪景、記事、議論、抒情。且不說雨中登山“霧樹相引,風煙披薄”那煙雨蒙蒙的景象,且不說“飛流木末,江懸海掛”那非凡的氣勢,便是“大都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得水而活”的議論,亦夾雜著雨中獨特的體驗。“妍”是雨洗綠陰千嶺樹的秀美,“蒼”乃雨中嶙嶙山石的蒼勁,“活”意為潤活有靈氣。此三字最是精到,讀之真覺是處之山濕氣氤氳,蒼莽潤澤,青翠欲滴。想來作者雨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時的感受也定大異于昔日的駱賓王吧。就是雨中觀碑、聽泉的雅趣,也多少沖淡了“僧少可語”的那份遺憾、寂寞。至于“枕上沸波”一段,乃是反照“雨”字,卻又充滿哲理意味。既“聲無哀樂”,卻又覺“視聽幽獨,喧極反寂”,正暗示出作者感情也冷潤如迷蒙的雨,夾雜著許多清寂。
全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容納了如此之多的內涵,行文駢散相間中又那般筆墨靈動,脈絡清晰,足見作者一番匠心!
上一篇:《游珍珠泉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