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攜民渡江》原文|譯文|賞析
臨難仁心存百姓①,登舟揮淚動三軍。
至今憑吊襄江口②,父老猶然憶使君③。
【釋詞】
①存:愛撫。《隆中對》:“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②襄江:漢水。漢水經襄陽南流入長江一段,稱襄江。
③使君:漢代對刺史或奉命出使的人的尊稱。漢代以后,統(tǒng)稱州郡地方長官。這里指劉備。
【賞析】
曹操大軍分兵八路逼近樊城,劉備被迫又從樊城撤退。臨行有十余萬民眾愿意隨行,日行十余里。眾將勸說劉備:“今擁民眾數(shù)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 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哭著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堅持“擁著百姓,緩緩而行”。這首小詩就此事頌揚劉備仁義愛民之心。
“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這聯(lián)詩記述了劉備攜民渡江的史實。劉備從新野撤到樊城,孤城仍然不可久守。只得令人遍告百姓,愿意隨行的,便一同過江。兩縣之民,皆愿隨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劉備于船上望見,非常痛心,“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幾欲投江,軍民聞之,莫不感動。詩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與民同難、甘苦與共精神的贊美之情,并且點破這種精神的實質是“仁心”。
劉備是《三國演義》鼎力塑造的“仁君”形象。他的“仁心”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三讓徐州”的禮讓,“接納呂布”的寬容,“借兵相救”的信義,“不奪荊州”的仁德,“攜民渡江”的愛民等等,劉備曾得意地對龐統(tǒng)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這正是劉備典型性格的內核,盡管外部表現(xiàn)在不同的境遇中、不同的場合下,有所側重,變幻不一,但實質無不浸透著仁義的精神。早在孔子便提倡“仁”,并明確“仁”的最深刻、最精辟的一條是“愛人”。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而提出“仁政”主張,其中貫穿著一條重要原則:以民為本。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使民本思想進一步得以弘揚。在董仲舒看來,天意也是民意,君主要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要順從天意,體察民意,以民為政權的根基。劉備深諳此道,他所說的“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便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因此說:“臨難仁心存百姓”不只是描述事實,更重要的是高揚儒家“愛民”的精神。
“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這一聯(lián)詩是從嘉靖本《三國演義》“襄陽官道興兵日,行客猶然憶使君”改寫的,改動的詞句,突出了兩點:一是把“襄陽官道”改為“至今憑吊”,加強了時序的擴延,“興兵日”是當時的現(xiàn)實,“至今憑吊”說的歷史的今天,歲月流逝,而人們對“仁君”劉備的崇敬和頂禮,不減當年,彌歲篤深,可見影響之深廣。二是將“行客”改為“父老”,擴展了民眾的范圍,明確了階層的內涵,體現(xiàn)了民眾之所愛,與“仁心”的愛民思想呼應得更緊密。改寫后的詩句更見其長,可見毛宗崗從點滴筆墨著眼,強化劉備“仁君”理想人格的感情色彩。
上一篇:三國詩詞《徐氏復仇》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楊修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