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
位于無錫市西緣,山高328米,周圍20余公里,由頭茅峰、二茅峰和南山組合而成。它是天目山的支脈,從東南蜿蜒而來。山有9峰。從梁溪河北望,猶如9條形象逼真的蒼龍,在燔葑南眺,則宛如長龍臥地。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譽?;萆?,秦漢時名歷山,隋時稱九龍山,唐稱冠龍山、華山。相傳晉時開山禪師、西域高僧慧照,游方此山,常與名家交往,一時名聲很大,后人遂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稱為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一名就由此而來?;萆降娘L景名勝主要有九塢、三峰、石門、忍草庵、東大池等。惠山九峰,每峰一塢,峰塢之間,散落錯置著許多名勝古跡,風光絕佳。白石塢位于第一峰下,有春申澗、天下第二泉、惠山寺、寄暢園、愚公谷、點易臺等勝跡;宋塢位于第五峰下,有鏡光石、涼棚石、獅子石、天公足跡石等;望公塢位于第七峰下,有石門、白云洞、珠簾泉等勝跡。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因茅氏三兄弟曾在此修道,筑有道觀而得名。登頭茅峰觀日出云海,蔚為奇觀。二茅峰沿途,山嵐云影,崖陡谷深,青松濃郁,怪石嶙峋,山林野趣,悅目清神,臨近三茅峰的松林深處,石峰之壁,有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三吳第一山”石刻,山脊西側,曲徑之畔,還刻有宋蘇東坡“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詩句,踞此遠眺,湖光山色,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卷。石門位于望公塢,這里山勢陡峭,林壑幽邃,石徑縈回,林木翳然。至半山腰,峭壁聳峙,中有一罅,兩壁若門翼然,鬼斧神功,這便是惠山中最富神奇色彩的石門,相傳石門之中藏有無數珍寶。忍草庵位于惠山第一峰東面的章家塢,前俯絕澗,背枕青嶂,現存天王殿、伽蘭堂、貫華閣,歷史上這里有“五湖煙雨”、“響月松濤”、“九峰晴雪”“中天積翠”等8景。東大池位于惠山西南,又名小桃源,這里地處幽谷,泉流匯注成河,一泓碧水,寬廣有數百畝,濃蔭覆蓋,風景幽美,是夏日避暑游覽勝地。
〔古詩文賞析〕 雨后登惠山最高頂 清·邵長衡
雨歇翠微深,山光媚新霽。
拄策凌清晨,松杉吐仍翳。
捫蘿已數盤,緣磴方屢憩。
平蕪鳥去沒,遠浦樹如薺。
絕頂驚銀濤,始覺具區大。
兩漚浮日月,三州縈衣帶。
淼漭極無垠,遙天與波逝。
群峰散鳧鴨,泛泛煙波際。
平生懷壯觀,興愜茲游最。
下方隱招提,鐘聲破蒼靄。
雨后登惠山望太湖,見聞感受是那樣的豐富,詩人文思如泉涌,不甘受格律束縛,而選用五言古詩的形式,寫下這首清新淡雅的詩篇。
從詩的脈絡看,開頭的四韻八句,寫的是詩題中“雨后登惠山”這幾個字,即登山過程中的所見。著重寫出雨后惠山的清新秀麗。驟雨初歇,惠山的綠意更深了,在剛放晴的天色下顯得特別嫵媚動人。詩人是清晨拄著拐杖登山的,沿路只見山上的青松翠杉半隱半現的,仍被雨后的山嵐云氣遮蔽著。詩人手攀藤蘿,緣著石磴,已經走了好兒盤山路,也歇過了好幾次。一邊攀登,一邊觀賞,樂趣無窮,俯視山下,只見萬里平蕪(原野)上鳥兒飛著飛著就隱沒在晨曦中,往遠處看,那水邊樹木小得就跟薺菜似的。這些景觀,不登山是看不到的,這些樂趣,不登山,也是體會不到的。詩人不加虛飾,不事雕琢,只用“賦”的手法鋪敘出來,間或作些比喻(“樹如薺”),顯得真實可信,自然明白。而且八句寫來,從天氣到時間、路程、神態、見聞,無一句不扣住登山這一特定情節寫,使人讀著只覺得步步深入,步步攀高,不覺隨詩人產生一種登臨的特殊感受。
從“經頂驚銀濤”起的四韻八句,是本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登上惠山最高頂的所見所感,杜甫《望岳》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邵長衡登臨惠山絕頂,所覽的不是眾山小,而是太湖之大?!绑@銀濤”三個字一改前八句靜謐明媚的神韻,使人頓覺豁然開朗,進入另一番境界。面對雨后太湖萬頃銀濤,真有點驚心動魄之感,不能不覺得太湖大,承認太湖大,贊嘆太湖大……而周圍的蘇州、常州和湖州(吳興)就象縈繞在太湖邊上的一條衣帶。這是從側面烘托太湖之大。對于太湖本身,詩人用“淼漭極無垠”兩句,狀寫它的無邊無際,水天相接。然后再寫它的遠景:遠處的群峰,象零散地浮游著的幾只鴨子,飄飄蕩蕩地點綴在煙籠霧罩的太湖那一頭,可見雨后太湖是多么的廣袤無邊。
太湖這種磅礴氣勢,不登惠山頂,是無法看到的;如果不是在雨后,則所看到的太湖也未必顯得如此淼漭。反過來說,看不到太湖的浩蕩煙波,也無從驗證登上惠山最高頂的價值。
篇末四句,主要抒發凌惠山絕頂所感。詩人一生坎坷,終身不得志。因而寄意煙霞,縱情山水,而這一次游覽最感稱心如意。在滿足之余。惠山下面寺院的鐘聲,穿破蒼茫暮靄傳到耳邊,詩人內心深處涌起了對惠山太湖的依戀,對登臨將罷的悵惘,對釋教教義的朦朧感應……這種種綿長的遐思,隨著鐘聲悠揚的余韻擴散……
整首詩,從清晨攀登開始,到暮色迷離結束,以區區百字,寫出雨后登山、山頂遠眺、暮靄聞鐘三個層次的復雜內容,以詩的語言表現了惠山的秀麗、太湖的壯闊,在清代寫江南山水的詩章中,是頗堪一誦的。
(洪玨)
上一篇:描寫《忠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拙政園》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