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廷楨·月華清》原文賞析
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臺絕頂晾樓。西風泠然,玉輪涌上,海天一色,極其大觀,輒成此解
島列千螺,舟橫萬鹢,碧天朗照無際。不到珠瀛,那識玉盤如此。劃秋濤,長劍催寒; 倚峭壁,短簫吹醉。前事,似元規嘯詠,那時情思。
卻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樓成市。訴與瑤閶,今夕月華煙細。泛深杯,待喝蟾停,鳴畫角,恐驚蛟睡。秋霽,記三人對影,不曾千里。
道光十八年(1838)底,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三月到達廣州。而鄧廷楨在十九年陰歷十二月調任閩浙總督,二十年初就離開廣州了。據此,鄧廷楨、林則徐(少穆)、關天培(滋圃)同在廣州過中秋的時間是道光十九年。這首《月華清》即寫于此時。
詞的上片 一開始就為我們描繪了中秋月夜虎門海口外沙角炮臺要塞的圖景——碧天如洗,皓月當空,一望無際。星羅棋布的島嶼猶如千螺散立海中。港內戰艦漁舟,帆檣林立。使人深感要是不到廣州海上,那里能看到這樣圓、這樣明的月亮呢?下面轉寫詞人的復雜感情: 一方面豪情滿懷,要用寒光閃閃的長劍劃破滾滾海濤; 另一方面又沉醉于峭壁短簫的聲聲嗚咽。接著又想到晉代征西將軍庾亮(字元規)也曾登武昌南樓據胡床賞月嘯詠的史事,不過,這是那時的情思。讀至此,我們當然會問,詞人們現在的情思呢?我們知道,自從林則徐奉命到廣州禁煙,六月三日就在虎門海灘當眾燒毀繳獲英美煙商的二百三十余萬斤鴉片,同時加強海防,痛擊敵人的侵擾。在這中秋月夜,當然更應注意。所以身為兩廣總督的詞人和欽差大臣林則徐、提督關天培,同登海防要塞沙角炮臺,親臨前線,以防萬一。賞月,這不過是附帶而已。這和晉代庾元規登南樓據胡床賞月嘯詠的情思當然不同。
下片開頭緊接上片的意思說,料想是天上通明殿的玉皇大帝關照了天門(瑤閶),要使今夜月亮特別明亮,因為怕人間云霧迷蒙,可能會被敵人利用來進犯。(“蜃樓”,光線經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常發生在海邊或沙漠地區,稱為“蜃景”、“海市蜃樓”,這里借指英國侵略者。)當然,這是中秋月夜,置身前線的想象之辭。下面又兜轉筆鋒,繼續寫他們的情思。他們用深杯喝酒,酒沒有醉(“待喝蟾停”,用李賀《秦王飲酒》詩:“酒酣喝月使倒行”意。“蟾”,蟾蜍。我國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故以之代稱月)。他們也不愿吹響畫角,恐怕驚醒沉睡的蛟龍。極寫當時的寂靜。最后以在晴朗的中秋之夜,三人同在一處賞月,而不象當年蘇軾和他的弟弟子由那樣“千里共嬋娟”作結,照應了詞的開頭。
以中秋月夜為題材的詞是很多的,而這首中秋詞寫在海防要塞的絕頂,寫在敵人虎視眈眈之時,這就不一般了。它反映了作為前線將領的詞人,既有對這次不平常的中秋賞月的深情,也有對敵情的高度警惕。正因為這樣,他對這次中秋賞月的印象是很深的。所以三年后,也就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謫戍伊犁的一個中秋月夜,他還在《壬寅伊江中秋》詩中說: “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英雄竟污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懷念這次沙角炮臺的中秋月夜和已經陣亡的關天培、正在到伊犁路中的林則徐。
這首詞成功之處在于寫得含蓄、有氣勢,用典貼切。但象“不到珠瀛,那識玉盤如此”之類,也不能不說是敗筆。不知讀者以為然否?
上一篇:《王夫之·更漏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史惟圓·望海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