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選二)》鑒賞
李白
其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其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箇)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今安徽貴池縣境)時所作的一個組詩,共十七首,全是五言詩(有的是六、八、十句體,而不少是四句的“五絕”)。詩人在組詩中表達了對唐都(長安)和故鄉的懷念,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同時,還描寫了秋浦的風物和當地勞動者的生活情景。
“爐火照天地”,是這個組詩的第十四首,是描繪當地冶煉工人月下勞動的情景。專門描寫冶煉工人的詩,在李詩中只此一首! 在我國整個古代詩歌中,也屬少見。
“秋浦”,唐時的縣名,在今安徽貴池縣境,縣之西南有浦云“秋浦”。這是唐代盛產銅、銀之地。
* * * *
這首詩只四句,大體意思是說——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冶煉的爐火照耀著天地,火星在濃煙中向四面八方迸射;被爐火映紅了臉的冶煉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歌唱;那歌聲呵,響徹了夜空,也震蕩著寒川。
根據這個意境,我們不妨將其改寫成現代新詩(借引學生某次試卷的改寫作品)——
秋浦歌(其十四)
唐·李白
[原詩]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改寫]
熊熊爐火輝映著蒼穹,
紅星飛濺,紫煙亂舞,
引來一輪明目照夜空。
小伙子們圍著爐子轉,
為什么滿臉紅彤彤?
是爐火染赤雙頰,
還是因啥把臉羞紅?
小伙子邊勞動邊歌唱,
竟然從春唱到冬;
是怨歌還是壯歌呵,
為啥寒川也為之動容!
一、它究竟寫什么?到底為誰而吟
《秋浦歌》(其十四),詩人以飽滿的熱情,鮮明的色彩,形象而生動的語言,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古代冶煉工人“月夜冶鑄”的壯美畫圖。它也是一曲熱烈頌揚古代手工業者生產勞動的贊歌。這就是此詩之題旨所在。
可是,在歷史上,對于此詩究竟寫什么?到底為誰而歌? 曾經有過種種不同的認識。主要是由篇首的“爐火”二字引起的。
宋人把“爐火”視為“煉丹之火”(如楊齊賢等);
元人則認為是“漁人之火”(如蕭士赟等);
清人王琦反駁說:“此二火者安能照天地,”認為“此篇蓋詠鼓鑄之景也。”爐火者,即冶鑄之火。
這幾種說法,以誰為是?
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王說甚確”(瞿蛻園、朱金城等),其理由有三:
第一、《唐書·地理志》云:秋浦是唐代產銀產銅之地;
第二、《搜神記》曾有類似的記載:“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數行火,火一朝散上,紫煙沖天。”這正和寫鼓鑄時的景色相合;
第三、詩歌本身提供的“照天地”、“亂紫煙”和爐火迸射的“紅星”等等物象,也足以說明這里所說的“爐火”,正是冶鑄礦石和鍛煉銅、銀時升起的熊熊大火,決不會漁人和道士們所生的小小的爐火。
弄清了“爐火”這個關鍵詞語,就能明白地看清此詩的主旨是:頌唱冶煉工人的贊歌。
二、順便講一講“絕句”這種詩體的格律知識
李詩中有各種不同的詩體,可他擅長的是歌行和絕詩。《秋浦歌》其十四,就是一首色彩鮮明、情景交融和音韻優美的五言絕句。
第一、絕詩的名稱及來源
“絕詩”,就是絕句,為區別于“古絕”,又稱“律絕”,其實,這只是一件事物的幾個不同名稱而已。“絕”,即斷開,故又叫“斷句”。
這種詩體的來源,有幾種說法:
一是“絕句者,截句也”。這是說,絕句是截取律詩之一半,來源于律詩。(元人傅汝礪《詩法源流》)
二是,來源于古代的“聯句”。漢魏以后,文人在一起聯吟,往往以四句為起迄,獨立成詩。如果一首四句而不與人聯吟,即稱它為“斷句”或“絕句”,以與“聯句”相區別。
三是來源于樂府民歌。古人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云:“五言絕發源于《子夜歌》。”明人高棅也認為:“《挾瑟歌》(南朝魏收)、《烏棲曲》(梁簡文帝)、《怨詩行》(江總),為絕句之祖。”《四庫全書提要》也說:“漢人已有絕句,在律詩之前,非先有律詩而截為絕句。”
我贊成第二種說法,即絕詩來源于“聯句”。因為,律詩是絕句的發展和擴大。從發生上講,律詩產生于后,絕句產生于前,總沒有理由說,前者反而來源后者。事實上,在南朝徐陵編《玉臺新詠》時,已收入五言四句詩四首,題為“古絕句”。它是我們最早出現的“絕句”之名。
第二、絕詩的特征與規則
主要特征有三:
一是,定字定句。五絕為四句、二十字;七絕為四句、二十八字,不能增減。
二是,講究平仄。要求詩句的字聲相間相合,即平仄兩者交替出現。這是說,把漢字的聲調分成兩大類,一類平聲字,為“平”,是長音;一類仄聲字,包括古音上、去、入三聲。(普通話即含上、去兩聲,入聲不復存在)。“仄”,就是“不平”的意思,聲調短促。
平仄構成的格式,有四種,即: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在實踐中,以平起仄收式最為常見。
三是,嚴格用韻。按照一定的方式押韻。一般用平聲韻,平仄不能通押;五絕首句一般不用韻,而七絕首句一般都用韻。嚴格遵循韻書來押韻。
此外,還要遵守粘、對規則。所謂“粘”,兩聯之間兩句之二、四字,同聲相粘。即相粘而接合,形成“粘式結構”;所謂“對”,上下兩句字聲相對。即相對而重疊,形成“對式結構”。自唐代格律詩定型化之后,一般都采用“粘式結構”,而不用或少用“對式結構”。
以下是粘式五絕平仄格式——
①仄起仄收式:
②平起仄收式:
③仄起平收式:
④平起平收式:
第三、以《秋浦歌》為例釋:
這首詩的聲律結構是仄起仄收式:
這首詩用的是“粘式律”,即由兩個不同的律聯粘連而成。聲調基本合律,除首句第三字“照”,應平用仄之外,其他如“爐”、“赧”、“歌”三字聲調雖與要求不符,但它們處于“可平可仄”位置上,尚屬合律。
這首詩的韻律應用,是屬于首句不入韻的隔句押腳韻方式。四句二韻“煙”、“川”,均系下平聲先韻。
至于七言絕句的聲律與韻律,同五言絕句相仿,因為七絕是五絕的擴展,所以聲律的平仄格式與五絕相應。七絕格式,也有四種,所不同的就是多了兩個字,即在五絕格式前頭加一個字聲相反的節拍就行。如果是仄起者,則加“平”,平起者,則加“仄”。
附李白七絕《早發白帝城》詩例——
【說明】
①這是“平起平收式”,加圈二字即為增加部分;
②平仄符號下方的黑圓點,是其字聲的可平可仄的標志。
③“▲”韻腳符號。
這首詩又題《白帝下江陵》,是在李白長流夜郎途經白帝城,遇到大赦,乘舟東返時所作,時值唐肅宗乾元二年(757)之時。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碩鼠》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