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宗?!ゎ}陳衡山梧月山館圖》原文賞析
落葉已蕭槭,況兼庭月斜。黔陽秋萬點,一半在君家。窮巷絕宵柝,高城聞暮笳。遣愁定何物?除是讀《南華》。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的主人叫陳衡山,湖南黔陽人。此畫畫的是他在家鄉的居處環境。詩人描繪出畫中蕭瑟凄涼的意境,并展示了畫主不戚戚于貧賤的胸懷。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首四句為第一層,描繪山館秋色?!奥淙~已蕭槭,況兼庭月斜?!薄笆掗?se)”,樹枝光禿的樣子。據畫題可知,這是一株樹葉已掉光的梧桐樹。試看:在山館的庭院里,孤零零地矗立著一株已被秋風刮光樹葉的梧桐樹,更何況枯枝上還斜掛著冷月一彎,這是一幅多么蕭瑟凄涼的畫面! 前兩句直赴畫題,已為全詩籠罩上一層濃烈的秋意,次二句便直接點出“秋”來。“黔陽秋萬點,一半在君家”,“黔陽”是畫主的家鄉,“秋萬點”語本杜詩“一片花飛減卻春,花飄萬點正愁人”(《曲江二首》),意謂黔陽深秋時節,落葉紛飛,卷地狂舞,一派蕭瑟的景象; “一半在君家”是夸張的說法,極寫畫主的梧月山館集中了黔陽蕭瑟的秋意。“秋萬點” 已為下文埋伏下“愁”字,“君”字又作為下文“遣愁”的主角。一番緊鑼密鼓之后,畫面的中心人物該上場了吧?
中二句詩人卻輕輕宕開一筆,轉而描寫山館的背景?!案F巷絕宵柝,高城聞暮笳”,“宵柝”,指夜間打更; “暮笳”,傍晚吹笳。山館外連著一條僻靜的小巷,夜間聽不到打更的聲音,顯得空曠而死寂; 山館后是一道高高的城墻,傍晚響起胡笳的聲音,是那樣悲涼而凄切。這兩句用聲音給畫面增添了蕭瑟荒涼的氣氛。
經過一番外景的回旋,詩人再把目光收攏來對準畫面的聚焦點,推出畫面的中心人物。“遣愁定何物?除是讀《南華》”,這畫面的中心位置畫的是一位在窗下捧書夜讀的書生,這書生自然就是梧月山館的主人了。詩人設想,生活在如此蕭瑟凄涼環境中的人,心中一定充滿憂愁,用什么來排遣滿腔愁緒呢?恐怕只能是讀《南華》了吧! 《南華》即《南華真經》,是《莊子》的別稱。中國士人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閱讀《莊子》,正是獨善其身,曠達處世的不二法門。占據這幅蕭瑟荒涼的《梧月山館圖》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專心捧讀《莊子》的士人形象。這樣,畫主不戚戚于貧賤的曠達胸懷也就和盤托出了。
此詩在章法上很有特點,就景別層次來看,首四句是中景,中二句是遠景,末二句是近景,層次清晰,使畫面富有縱深感;就表現手法來看,首四句是寫環境(其中前二句是具體描寫,后二句是概括描寫),中二句是寫聲景(其中上句寫無聲,下句寫有聲),末二句是議論(景在其中),富于變化,使畫面顯得生動有致。清人許印芳說: “凡寫畫景,以真景伴說乃佳。”(《律髓輯要》卷一)此詩句句在說畫,又句句在寫真景,既實寫畫面中的梧樹、庭月,又加入想象中的宵柝、暮笳,造成了畫景、真景混融莫分的藝術效果,讀之,可悟題畫之法。
上一篇:古詩《袁凱·題李陵泣別圖》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三立·黃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廬寄書并附近詩感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