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七月》鑒賞
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馌彼南畝。
田畯至喜。
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女執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
采繁祈祈。 女心悲傷,
殆及公子同歸!
三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
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七月鳴鶪,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為公子裳。
四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荻,十月隕籜。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
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
入此室處。
六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農夫。
七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
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
宵爾索绹;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八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
《豳風》是《詩經》中“十五國風”之一,《七月》出自其中。豳(bīn賓),是指“豳”這個地區,即今陜西彬縣一帶。此處原是周人祖先公劉開發的地方,周平王東遷之后,這個地方歸于秦國。《豳風》共有七篇,均為西周時期作品。
《七月》作者及題旨,古今說法不一。《詩序》云:“《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這是說,周公(旦)因成王年幼,不知稼穡艱難,故把周人先祖后稷、公劉的開創業事細說根由,這種說法,今人已少有依從。當今一般認為:“這是西周時代農奴們集體創作,敘寫他們一年中的勞動過程和生活情況。”(高亨等人)它確是一首描寫細膩、內容豐富和敘事系統的農事詩。
* * * *
全詩八章,每章十一句,共八十八句,是《詩經》中最長的詩篇之一。詩篇基本上按季節先后,逐季逐月地記述奴隸們的辛勤勞動和痛苦生活。為了便于理解與掌握,以下即逐章逐句予以串講。
第一章:寫農事一年之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是指豳歷的七月(相當于夏歷七月)。因為西周時各地存在周歷、夏歷、殷歷和豳歷等各種歷法。豳地之人,當然用當地歷法。豳歷的記月方式,不同于夏歷:夏正建寅,豳正建子,即夏歷歲始是正月,歲終是十二月;而豳歷以“一之日”為歲始,十月為歲終。夏歷的三月,豳歷稱“蠶月”。其余四至十月,兩歷是相同的,搞清這一點,便于理解詩中季節時令的記述。當今有不少人對“七月流火”有誤解,認為它說的是“大熱天”,這是望文生義之錯。其實,火,是古人用稱星宿之名,即東方“心”星,又叫“大火”;流,向下去。豳歷五月的黃昏,火宿正在當空,六月西斜,七月即更向西下去了。故說“流火”。它表示暑退而將寒季節的到來。九月授衣,以物給人,叫“授”;至于“授衣”,有二說,即:一是說給奴隸發配冬衣;,又一說是為奴隸主把縫制冬衣的任務交給奴隸來完成。兩說可以并存,但我認為以前者為宜,因為下邊即提到“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一之日,即豳歷的歲首,相當于夏歷的十一月。觱(bì必)發,是寒風刮過的聲響。二之日,是豳歷的第二個月,相當于夏歷的十二月。栗烈,猶如凜冽,言寒氣逼人。所以接下去說:粗衣短褐也沒有一件,怎么度過這殘年! 褐,指粗布短衣。卒,終了的意思,即沒有衣服,怎么過冬!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三之日,相當于夏歷的正月;四之日,夏歷二月。于,為也。此處指從事修理。耜,有曲柄的形似犁的翻土農具。舉趾,動腳舉步。即說開始動手鋤地。再看下邊三句:
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婦子,婦女與童子。馌(yè葉):送飯到田頭。南畝,即向陽的田壟。田畯,即農官。周時叫“農正”或“田大夫”。這是說,女人、孩子都下田干活,還把飯送到田頭去吃,田官們一起享用,吃得很快活。一說,田官沒有一起用飯,而是見到奴隸們努力干活,所以至喜,很快活。
這一章的基本內容是:奴隸們在寒冬過著悲慘生活,一到春天,又要參加春耕等勞動了。語譯如下——
七月心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
冬月北風吼不歇,臘月凜冽寒鳥啼;
粗衣短褐無一件,度此殘年何悽悽!
正月趕忙修農具,二月插足把田犁;
老婆孩子一同走,送飯田頭一身泥;
酒菜大家來享用,樂得田官笑嘻嘻。
第二章:婦女采桑養蠶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前二句是重復第一章的詩句。春日,即夏歷二月。載,語助詞,或作“則”解,均通。陽,暖和。倉庚,古代稱黃鶯為“鶬鹒”。有,語助、無義。即:春陽暖和的日子里,黃鶯在鳴叫。再看下邊三句:
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女,此指姑娘們,即女奴。懿筐,深深的筐籮或大籃子。遵,遵循,即沿著;微行,即田間小徑。愛,于是。柔桑,初生桑葉。這是說,姑娘們提著個大籃子,沿著田間小路到桑園去摘嫩桑葉。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春天的日子已慢慢地長了起來。遲遲,即緩慢。蘩,白蒿,菊科植物。用它來墊蠶筐或做“蠶山”,使蠶上“山”作繭。另一說,以蘩水催青。祁祁,眾多的樣子。這是名句,后世經常引用。再看最后二句: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這二句關鍵的詞是殆字,應作何解?有三說:一說,殆,危也,引申為害怕;又一說:殆,將要;還有一說,殆,壓迫。前二說均為“未然型”,而第三說,則“已然型”,我看以第一說為宜。如果說,“已經被搶”,怎么還在采桑呢?及,與、和。公子,貴族子弟之通稱。
這第二章,主要是寫女奴們的采桑勞動和耽心為奴隸主搶走的心情。開頭二句是興句,以此興起以下詩境:在春陽艷艷,鳥語花香的春天里,姑娘們在辛勤地采摘蠶桑和白蒿。本來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可是一想起自己可能被人搶走的危險,心中就悲傷起來。如用現代語譯出來,即——
七月心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
春天暖陽紅艷艷,黃鶯聲聲動心扉。
姑娘大筐提在手,沿著桑間小路走;
采桑先把嫩葉扭。
春季日子漸漸長,采摘白蒿眾人忙;
只恐公子往家搶,姑娘心中起悲傷。
第三章:織造布帛衣料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第一句,仍是興句。“八月萑葦”,在八月收割的一種蘆葦,準備為第二年做蠶箔(即蠶簾)之用,萑(huán環),蘆葦一類的植物,沒長穗的叫“蒹”,長了穗的稱“萑”。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蠶月,即豳歷的第五個月的稱謂,相當于夏歷三月,是開始養蠶的月份,故稱“蠶月”。條桑,條,作動詞用,即修剪、整理桑枝。斧斨(qiāng槍),均為斧類工具。“斨”,有方孔柄的斧子。遠揚,即伸得很遠的高揚之桑枝。用手摘不到桑葉,所以砍下它。猗,借為“掎”,牽引,即斜拉下桑枝來摘葉,即叫“猗桑”。女桑,即小桑。這幾句都是說在整理桑枝。
七月鳴鶪, 八月載績。
鶪,今本按《唐石經》,古鳥名,即今之杜鵑,也叫伯勞。 載,此作“始”解。績,紡績,可能紡蔴或者織帛。再看以下三句: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這里的載,又是另一個意思,“又是”之意(古文虛詞,用在不同地方,即有不同含意)。玄,墨色;朱,紅色。孔陽,即很鮮明。孔,甚也。裳,是“朱裳”的簡語,是豳公子穿著的一種祭服。這是說,紡織的絲麻布料,有黃的、黑的、紅的等各種顏色。特別是由我染的朱紅色,非常鮮艷明麗,用來做貴族公子的祭服。
這一章,是寫奴隸們依照月令從事蠶桑勞動,并為奴隸主紡織、染色、縫衣等活動。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為公子裳”一句作全章的結尾,反映了奴隸勞動的階級屬性——被壓迫、被剝削者的奴役性勞動。
語譯——
七月流火偏向西,八月蘆葦收獲齊。
養蠶季節修桑樹,拿起利斧上木梯;
遠揚高枝先砍掉,攀采嫩葉桑條低。
七月伯勞鳴泱泱,八月繅絲紡麻忙;
染色有黃又有黑,我染朱紅亮堂堂;
盡給公子縫朱裳!
第四章:打獵捕獸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秀,原指“不榮而實”,沒開花就結子。這里,用作動詞,指植物結子。葽,一種植物名。到底指什么植物,古今一直看法不一:有說是“王瓜”,有說是“遠志”,都只依舊說;今說是“油菜”,也缺乏依據,因詩已明明指出是一種“不花而實”的植物,與油菜無涉。因此,我認為,在沒掌握確切依據之前,還是先作籠統的解釋,是一種“不花而實”的植物為宜。蜩,即知了,蟬的別名。它常在五月的樹上鳴叫。八月其獲,即在八月時開始收獲莊稼。其,語助詞,無義。隕籜,即落下樹葉。是說,十月里樹木開始飄零。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一之日,是豳歷的歲首,夏歷的十一月,正是開始打獵的季節。貉,形似狐而體略胖,尾短而毛深厚溫暖,適宜作皮袍。于,是“取”的意思,于貉,并取其皮。這三句是說,十一月里去打貉,碰見狐貍也要捉,剝了毛皮給公子做衣襖。
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這四句仍說打獵這件事。到了十二月份(即“二之日”,相當于夏歷十二月),進行大規模的狩獵,把眾人聚合起來。同,即會同、聚集。其,句中語助詞。纘,續讀;武功,此指田獵。言,句首語助。豵(zong宗),原指一歲小豬,此指小獸。豜(jian堅),原指三歲大豬,此指大獸。“私其豵”,是說小獸歸于打獵者私有;獻豜于公,即大獸獻給奴隸主,即所謂“大公”。
這章詩,主要是反映奴隸們在忙了秋收之后,立即為奴隸主們去打獵,并把自己的勞動成果無償地獻給主子,任其盤剝。
語譯——
四月葽草結了子,五月知了鳴不止;
八月忙著收黃谷,十月寒風葉飄沚。
冬月打貉上山坳,順手狐貍捉將到,
取皮去做公子襖。
臘月眾人聚一起,繼續狩獵練武藝;
捉到小獸歸自家,獵得大獸獻官邸。
第五章:收拾屋宇過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斯螽,蝗類昆蟲,舊說它用兩腿摩擦而發聲,故說它“動股”。莎雞,叫紡織娘。振羽,指兩翼振動而發聲。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這四句都說的是蟋蟀因氣候漸變而逐步往近處遷移。七月份,它還在田野里,八月份就移近至屋檐下(即“在宇”),九月更移至房間里(即“在戶”),到了十月,就往我的床底下來過冬了。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穹窒,盡塞室內孔隙。《毛傳》:“穹,窮。窒,塞也。”熏鼠,用煙火熏趕老鼠。向,指朝北窗戶,墐,涂抹,墐戶,即把濕坭涂抹在以茅竹編成的門扇的縫隙上,使之不通風,以防寒氣人室;并把朝北的窗也堵死。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嗟、曰,均為虛詞,無實義,前者為感喟之詞,后者為句首發語詞。改歲,改換年歲,即過年。處,居住。這是說,我們這些婦女兒童(即指全家),在這過年的時候,進到這樣一個凄苦地方居住下來。因為在古代奴隸社會,生產者在農忙時節,常常露宿田野或場院中。待天寒事畢,才可正式回到屋里來住。詩歌最后這幾句,正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整個第五章,主要是寫奴隸的準備過冬的情狀。前六句,依時令,用一連串帶物候特征的變遷來表現季節的演變,寫得形象而生動;后五句,寫出奴隸的十分惡劣的居住條件,一家大小只得忍饑受凍地挨過嚴冬。
語譯——
五月螽斯彈腿響,六月展翅紡織娘。
七月蛐蛐在野地,八月跳到屋檐底;
九月已至門口叫,十月朝我床下移。
煙熏鼠洞堵窟窿,封閉北窗糊門縫。
我的老婆孩子啊,新年將到舊年完,
快快搬進屋里避風寒。
第六章:收獲與釀酒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郁,李之一種,叫“郁李”。一說,即山楂。薁(yù玉)即嬰薁,野葡萄。亨,烹的本字。葵,指古代常吃的蔬菜:冬葵。菽,豆的總稱,即豆類植物。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此地的剝,不讀bō,而讀如“樸”,借為“支”,小擊,即輕輕敲打。剝棗,即撲打棗子,收獲已成熟的棗子。獲稻,即收割稻子。春酒,即“冬日釀酒,經春始成,故名‘春酒’。”(用為瑞辰說)“介”,一說讀作“丐”,祈求的意思;一說,此為語助。眉壽,即長壽。因老壽之人,生有長眉(即豪眉),故曰“眉壽”。這就是說,八月差我們去打棗,十月又要我們去割稻;用來釀造甜美春酒,去為主人祝長壽。
再看下邊三句: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
壺,通“瓠”,即葫蘆。斷、叔,均為“取”的意思,前者為摘取,后者為拾取。苴(jū駒),秋麻子,可食。這些都是寫奴隸們的生活,即:在七月時吃生瓜,八月把葫蘆摘,九月便去揀麻子吃。最后再補上二句:
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采荼,荼,是苦菜,即摘苦菜以充饑。薪樗,薪,柴,此作動詞用,即砍柴。樗,讀如初,樹名,即臭椿,一種質地疏松只能作薪柴用的樹木。食,此讀sì,即飼,把食物給人吃,即養活。兩句意思:采一點苦菜,砍一些臭椿,就算養活我們種田人了。
這第六章寫了兩個階級、兩種生活的對照,異常鮮明:前六句狀寫奴隸主們的富貴生活;后五句反映“農夫”們的凄苦生涯。從對照中,看出當時社會的不平。
語譯——
貴族們——
六月吃李與葡萄,七月煮豆和葵苗;
八月打下樹上棗,十月收進田里稻;
釀成春酒香又稠,以為貴人祝長壽。
奴隸們——
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又把葫蘆采;
九月拾起秋麻子,再挖苦菜又砍柴;
農夫才始把鍋開。
第七章:修理房舍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筑場圃,平整打谷場地。古代場與圃同地:春夏為圃(種菜),秋冬為場(打曬谷麥)。納禾稼,即收納谷場進倉。禾稼,五谷之通稱。黍,糜子,即性粘的小米。稷,高梁;一說性不粘之谷子。重(讀tóng童),當作“穜”(即“種”之本字)晚熟作物;穋(lù陸),即稑,早熟作物,可能是旱稻,今稱粳子。禾,此處之“禾”,是專指,即谷之一種,上句的“禾稼”,是泛指。這是說,九月平整打谷場,十月莊稼送進倉,小米高梁早晚稻,谷麥豆麻全繳上。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同,集中。收齊,指納谷進倉。上,通“尚”,“還得”的意思。執,從事。宮功,指建筑宮室和修繕房舍,或室內事務。宮,房屋,奴隸主的住宅。功,事功。這是說,農夫生活真可嘆,田里的活兒剛干完,又得進宮把事忙。
再看最后四句:
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爾,這里兩個“爾”,均為語助詞。于,取也。索绹,绹是繩子,索绹,即搓繩子。亟,急也。乘,登也。這是說,白天取茅草,晚上搓繩子,登上茅屋,匆匆進行了修繕。因為,又將開始播種百谷了。
這一章寫的是奴隸們除了干田間一切農活之外,還要到奴隸主家里去修房子和干家務。而對自己的破茅屋,只能草草地搞一下,因為春播又將開始了。它把當時農夫們一年忙到頭不得休息的痛苦生涯,描繪得具體而生動。
語譯——
九月整好打谷場,十月曬干收入倉。
早稻晚稻高粱米,谷麻豆麥統收起。
唉,莊稼人真可憐,農話才完斂牛鞭,
又給老爺修大院!
白天忙著割茅草,晚上還得把繩搓;
急急上房來補漏,春播即到分外忙。
第八章:為奴隸主祝福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
沖沖,古讀“通通”,即鑿冰聲。凌,即冰。陰,通“窨”,即地窖。這是說,在臘月時鑿了冰,正月把它藏于冰窖,以備夏日之需。
四之日其蚤,獻羔其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蚤,即早朝,蚤通“早”。是奴隸主在夏歷二月間舉行祭祖儀式,并用羔羊和春韭來祭祀。對肅霜和滌場的詮釋,各有不同。此用王國維解法。說:肅霜;滌場,皆互為雙聲,乃古之連綿詞,不容分別釋之。肅霜,猶言肅爽;滌場,猶言滌蕩。因此,后兩句可以這樣解說:正當九月天高氣爽,十月則天地澄靜。說明這正是為奴隸主們祝福的好時光。因為前邊四句講了兩件事,也都是為“年終飲宴祝福”創造條件的。
再看最后五句: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朋酒,即兩壺酒。《毛傳》:“兩樽曰朋。”斯,語助詞。饗,以酒食款待人,也即享用之意。曰,語助詞,躋,登上。公堂,奴隸主的廳堂。稱,舉起。是“偁”之假借。《爾雅》:偁,舉也。兕觥(sìgōng四弓),即用兕牛角制成的酒器。一說,形似伏兕(即野牛)的酒器。萬,大也,無疆,無窮。這幾句是說,美酒兩壺開盛宴,還要宰頭嫩羔羊。一起來到公堂上,舉起牛角杯兒,同聲祝福:萬壽無疆!
這是《七月》全詩的最后一章,主要寫了當時社會一年一度的祭祀和飲宴活動。詩尾以“萬壽無疆”來結束“年終祝福”場面,表明奴隸主們期望眼前秩序永久保存下去。這對奴隸們當然是違心之詞,奴隸為奴隸主送禮祝壽,當是奴隸群體中的上層分子所為,并非全體奴隸。
語譯——
臘月敲水當當響,正月運往冰庫藏。
二月“早朝”祭祀忙,祭品就獻韮和羊。
九月天高又氣爽,十月萬物都搖落。
捧上兩壺美甜釀,又宰一只嫩羔羊。
大家一齊上公堂,雙手舉起牛角觥,
同呼一聲壽無疆!
* * * *
《七月》是《國風》中篇幅最長的一首詩。它反映當時社會生活也最廣泛,并相當深刻。這里,有這樣幾點值得我們深加體察。
《七月》是一曲古代奴隸悲歌
詩歌具體、真實、全面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圖景。對于奴隸制的殘酷性和奴隸主的貪婪性,它都作了很好地揭露,同時,又異常充分地反映了奴隸們的悲慘境遇。
首先描述了奴隸勞動的沉重負荷。一年之初的正月,開始整修農具;寒凍的二月,就下田勞動,緊接著是一系列農事活動:采桑、養蠶,紡織、染布、收獲、打獵、筑場、釀酒、修房,鑿冰和為奴隸主干各種雜役,整年辛苦,從無喘息機會。
同時,也表現了奴隸們的極度凄苦生活。他們雖然辛苦種田,但食不果腹;他們雖然養蠶紡織,但衣不蔽體;他們雖然修屋造房,但自己卻靠堵鼠洞涂門縫,住破屋過冬;他們雖然春種秋收冬獵;但所有谷物都進了奴隸主糧倉,而自己卻一無所有!
其三,詩歌還描述了奴隸們的異常的悲苦心境。他們所以心中滿懷悲愁,不僅由于常年辛勞不得溫飽,表現了啼饑號寒之悲,也不僅為了燒臭椿,住破屋,與鼠作鄰,同蛐蛐為伍,并常過野地生活之苦;更令人悲愁的是自己失去人身自由,特別是婦女經常纏繞著一種“動輒被搶、被踐踏”的危機,這種心境中的擔驚受辱之苦,是萬苦中之大苦!
詩人就是這樣地把奴隸們的勞苦、窮苦、悲苦和愁苦等各種苦狀、苦境、苦情,譜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哀傷凄戚的奴隸悲歌。
《七月》又是一部上古社會史料紀錄
這首長詩,不僅富有政治意義和教育作用,而且更具有歷史價值和認識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古代社會多方面生活,留下了多方面史料。其中最具價值的有:
第一,它反映了奴隸所有制下的社會經濟活動,留下了幾千年前的重要的農學史料。詩歌是采取季節時令小調形式來如實描述耕種、整枝、采桑、養蠶、紡織、染色、收獲、狩獵、筑場和釀酒、修房、鑿冰等各種生產活動,留下了我國農業生產最古老的具體紀錄:
它記錄了當時各種農業作物有:黍、稷、稻、菽、麥和重(穜)、穆(稑)、以及麻等;
它記錄了各種蔬果有:壺(瓠)、瓜、薁(山葡萄)、郁(李)、和韭(韮)、葵等;
它記錄的一些草木野菜是:桑、蘩、苴、葽、樗和茅、荼、萑葦等;
它還記錄了當時使用的生產工具:耜、斧、斨、鑿和筐、绹等;
另外,它還對家庭副業生產,如采桑、養蠶、紡織、染色和鑿冰等勞動,作了較細的描述。
這些資料都證明在三四千年前,我國的農副業生產,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第二,反映了當時社會階級對立狀況和風土人情,記錄了若干有參考價值的社會學史料。比如:
“田畯至喜”——說明西周時就曾設有農官管理奴隸生產事宜;
“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用最鮮亮的朱紅上等料子,為貴族們縫制大禮服或祭服;
“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以最貴重的皮料給奴隸主們做狐皮襖或貉的皮襖,使人了解了當時上層社會的生活水平;
“言私其豵,獻豜于公”——告訴人們當時勞動(田獵)成果的分配方式,揭露了不合理的占有制度;
“嗟我農民,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表現了當時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和奴隸制的勞役制度;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采荼薪樗,食我農民”——鮮明地記錄了當時社會兩個階級、兩種生活的不同狀況,兩極判然;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描述當時的祭祖祀神儀式;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具體記錄了年終貴族飲宴和祝福活動。
詩中還在多處有意識地于衣、食、住三個方面把“農夫”與“公子”進行強烈對照,充分表明那時社會的極度不公和嚴重不平。
《七月》更是一首典型的賦體詩歌
《七月》在表達藝術上,采用了“賦法”,是一首比較典型的賦體敘事性詩歌。但是,它的賦法運用,并非單調的白描,而是通過若干多姿多彩的具體表現手法來體現的。大凡在后世常用的一些手法,在這首長詩里,都可瞧見它們的身影。主要有:
對比法——“為公子裳”、“為公子裘”與“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農夫”吃苦荼,燒臭椿,住破屋與公子“春酒眉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等等,都對兩種不同生活作了對比,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反襯法——以“春日遲遲”宜人天氣,反襯出女奴們的內心極度惶恐和悲傷情緒。
烘托法——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景物描寫,以秋寒景象來烘托人物心境,使人感到“嗟我婦子”等敘述之凄苦心情更為突出,更加引人。
鋪排法——這是本詩的基本手法,全篇用鋪敘方法寫成。它按照節令時序,詳盡地鋪寫了兩周奴隸們從歲首至年暮的多方面生活內容;記錄了從春播到夏種、到秋收、到冬藏,以至年終祀神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最后綴成了八章八十八句的長篇詩歌。
反詰法——“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在詩篇的首章就鮮明地以反詰語提出質問,大大加強了詩歌的戰斗性,也是階級覺悟微露的體現。
此外,賦體詩并不排斥景語和情語的運用
《七月》中曾運用大量景語描繪了自然風光和鄉土風情。比如:“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遲遲,采蘩祈祈”。它描述了鳥語花香、艷日普照的春景。又如: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寫了植物始穗,鳴蟲鬧嚷的夏景;并以: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來描寫心星(即大火)西斜,蘆竹熟老的初秋景色;又用“九月肅霜(肅爽),十月滌場(滌蕩)”等景語,繪聲繪色地表現了深秋天高氣爽與初冬萬物搖落的秋冬之際的景象。它還用: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來寫嚴冬臘月之寒天之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以下的一段景語描寫: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把一個昆蟲鳴叫、蛐蛐遷徙、物換景遷的情狀,寫得何其形象,何其動人心弦!
《七月》不但運用了大量“景語”,而且許多地方還動用了“情語”。你看如下描述——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這是女奴們懷有“猝不及防”心悸的悲嘆;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反映了無可奈何的哀愁;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表達了奴隸們略含怨懟的感慨。
但是,長期遭受苦難的被壓迫者,總是要鳴叫和呼喊的。于是,就有了篇首的兩句滿懷激憤之情的質問:“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是深埋胸膛的怒火必然的發作!
為宋儒朱熹歸入“完全賦體”的《七月》,就是這樣地引入各種與賦體相應的藝術手法組成了這篇帶有某些抒情成分的長篇敘事詩。這是一曲具有蒼涼情調的奴隸悲歌;同時,也是具有歷史認識價值的上古農事詩,殊為珍貴。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植·七哀詩》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五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