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聲④,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⑤,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注釋】 ①陳同甫: 陳亮的字。是辛棄疾志同道合的詞友。題意是: 為陳同甫特意寫一首抒發壯懷的詞寄給他。②夢回:夢醒。角:古代軍中用以發號令的號角。③八百里: 即八百里駮(bo勃),牛名。麾 (hui揮)下:部下。炙:烤熟的肉。④五十弦:原指瑟,此處泛指各種樂器。翻: 演奏。塞外聲: 指雄壯的戰歌。⑤的盧: 烈性的快馬。
【今譯】 我醉了,寶劍發出了不平之鳴,
我把燈挑亮,想看它個究竟——
不知不覺我進入了美妙的夢境,
醒后回味: 軍營處處響著號聲;
我這個主帥在旌旗下分吃著烤牛肉,
那是用古代名牛 “八百里駮”烤成;
到處都響起了用胡笳伴奏的敵兵的思鄉曲,
那是我用 “五十弦”錦瑟彈出的聲音的 “變形”;
(雙方士氣,高低分明)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
在這平沙萬里的戰場上,我檢閱隊伍,準備出征……
我的坐騎是劉備騎過的 “的盧馬”,迅疾如飛行,
我用景宗用過的弓和箭,弦響如雷鳴……
為君王打天下,我贏了這場戰爭,
在生前我立功受獎,在死后,我千古揚名……
可惜喲,這一切都只是美妙的夢境,
現實是: 兩鬢斑白,一事無成!
【賞析】 這是辛詞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因它主要是寫“夢”。現代心理學認為,“夢是愿望的達成”,而夢中的事情往往具有“改裝”、“轉移”等特點,以此說賞析本詞,頗有意味。
宋淳熙十五年 (1188),辛棄疾被閑置江西帶湖,陳同甫自東陽 (今屬浙江省)來訪,留居十日。兩人同屬主戰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擊,雙方精神契合無間。別后曾以“賀新郎”詞牌酬答唱和。辛覺意猶未盡,特以“破陣子”作壯詞以寄陳。壯詞,即表達壯志宏圖、充滿理想色彩的詞。首句 “醉里挑燈看劍”,劍是武器,也是殺敵立功、實現壯志、達成愿望的象征。但它已經久棄不用、塵封土掩了。在多年壯志未酬的閑居日子里,今天卻在醉中拿起寶劍,端詳了又端詳,心中感慨萬千,惺忪的醉眼帶他進入了夢鄉。夢醒后,他細細加以回憶、體味……。首先進入夢境的是“吹角連營”,處處軍營都響著號聲。這是一種 “如實反映”,即夢中出現的事情是現實生活中所可能有的。但是,緊接著的夢中事情,就是現實生活里不可能有的了,是一種“變形反映”。“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指牛無疑。據《世說新語》載,王愷有牛,名曰“八百里駮”,蹄角瑩光閃亮,當乃稀世之物。后因打賭,輸給王濟,王濟當即挖出牛心,烤著吃了。我們認為,在這首以記夢為內容的詞里,對“八百里駮”一語,不宜理解為是修辭學上的借代,而應視為辛棄疾對奇幻夢境的寫實性記錄。他夢見自己作為一個驅逐金兵、收復失土的部隊的主帥,正坐在作為指揮用的旌旗之下(即“麾下”)分吃著香噴噴的烤牛肉。并且這牛肉不是一般牛肉,而是幾百年前晉朝人王濟所吃的那頭名牛“八百里駮”的牛心和牛肉。而緊接著一句:“五十弦翻塞外聲”,其“換裝”、“轉移”尤為突出。欲參此句真意,關鍵在于“翻”字。一般釋“翻”為“演奏”,不知何據?據《說文》所說,“翻”的本義為鳥飛。而鳥在空中飛翔可以自由、迅疾地反復、翻轉其軀體。故“翻”具有反復、翻轉、變化之義。“五十弦”,即《史記·封禪書》所載:“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和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的“錦瑟”。正是這樣的錦瑟——曾經是漢族的祖先在祭祀時由少女彈撥的樂器,曾經是李商隱用來表達男女之情的名詩中提到的樂器,偏偏出現在夢中辛棄疾的手下,更為奇幻的現象是:由他彈奏的漢族樂器錦瑟所發出來的聲音卻又偏偏變成了“塞外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產生于胡地(金國)、用胡笳伴奏的、只有胡人(金國士兵)才會唱的通俗流行歌曲的曲調。其實,辛棄疾在這里是暗用了劉項爭雄時“四面楚歌”的典故。“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漢的軍營傳出了楚歌。“漢軍四面皆楚歌”與“五十弦翻塞外聲”,是何其相似! 辛棄疾夢境中所出現的這種“五十弦”可以“換裝”“轉移”成“塞外聲”的奇異現象,其實并不奇怪。是他少讀《史記》所留下的記憶的沉淀,是當他驅金復土的愿望只能在夢中“達成”時,必然要出現的幻象。
“破陣子”也和一般詞牌一樣,分為上下二片。但這詞在寫法上突破了一般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模式。內容上一氣貫通,下片緊接上片,是夢境的繼續。前兩句多以“馬”和“弓”概括整個戰斗過程。簡潔、驚險、奇幻!對其所用兩個典故,仍不宜從修辭角度視為借代、比喻。“馬作的盧飛快”,一般訓“作”為“如”,古漢語里從無此義。其實“作”即“充當”。此句實為“的盧作馬飛快”的倒裝句。伸言之,即:劉備騎用過的名馬“的盧”作為我的坐騎,如此,連同下句“弓如霹靂弦驚”,結合典故內容,今譯即為:在夢中我騎著三國時劉備騎過的的盧馬,迅疾如飛,一躍三丈,擺脫了多少險情;我手中的弓弦,是南朝曹景宗使用過的,拉開弓弦,其聲如霹靂轟鳴……歷盡艱辛,終于打贏了這場戰爭。接下二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短短14字,概括了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指出了這場決戰對君王、對國家、民族以及對自己的意義和作用。也讓讀者想象到夢境中的辛棄疾經歷了凱旋歸來,萬民歡歌,朝廷封賞,百姓贊揚的場面。不僅生前名傳四海,身后也揚名千古,這樣的夢是夠“美”的了。然而,這一切畢竟只是夢呵,現實的處境是:年華虛度,壯志難酬,一事無成,唯有兩鬢白發。
本詞在結構上,由于題材所決定,前九句基本寫夢,有聲有色,奇譎變幻;人生理想,臻于極境。末句忽來個大轉折,如瀑布瀉下,一落千丈,沖蕩著讀者的心靈。這種藝術效果正是 “如實記夢” 的結果。
上一篇:《石壕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離騷》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