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之渙·鸛鵲樓》鑒賞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鵲樓”,北周宇文護所建,位于河中府(治所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城西南黃河中之高阜處。時因鸛鵲棲其上,遂名樓為“鸛鵲樓”。此樓有三層,前可瞻中條山,下可俯瞰黃河,為唐人登臨之勝地。鸛(guàn),鶴一類之小鳥。詩題,一作《登鸛雀樓》。“鵲”,一作“雀”。
* * * *
此詩久已傳誦,家喻戶曉,不必多作詮釋,在這里略講幾點。
一、各句之句意
首句寫遙望所得:一輪紅日向樓前的延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盡頭處,冉冉而沒。這就是“白日依山盡”。
次句,寫目送所見:流經樓前的黃河,擁著滔滔白浪,奔騰咆哮南來,又在遠處折向東去,流入大海,即“黃河入海流”。
第三、第四兩句,主要是寫詩人的主觀感悟:若要看得遠,務必站得高,胸襟開闊,富有哲理。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二、妙在何處
這首千古廣為傳誦的登樓詩,其妙處何在?這里,我想用中外古人兩句話加以說明。
一句是日本遣唐使僧人空海在《文鏡秘府》中說的話:“景入理勢”。這首詩將道理(包括事理、物理和天理等)同景物及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不著痕跡,而不是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的確,它是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再一句,是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之語:“四語皆對”。這首登樓絕句,兩聯均用對仗: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即“正正相對”,語既工整,又厚重有力,顯得氣象雄大。后一聯,是用了“流水對”,上句“欲窮”同下句“更上”蟬聯而下,相對甚暢,卻沒有對仗的痕跡,技巧十分熟練。因此,沈德潛贊曰:“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排比板滯),骨高故也。”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為鸛鵲樓所賦的大量詩歌中,認為“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為了作一比較,不妨錄下唐人暢當的《登鸛鵲樓》詩——
回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又李益《同崔邠登鸛雀(鵲)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以上均見 《全唐詩》 上卷)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雞鳴》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詩經》·黃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