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操·龜雖壽》鑒賞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又名《神龜雖壽》,是《步出夏門行》組詩的最后一章。《曹操集》中,在其末章注明:“神龜雖壽,四解”。其實,組詩中各首都可以獨立成篇。
它是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一月北征烏桓得勝返歸鄴縣后的作品。是時曹操年五十四歲,進人了老年時期。
這首詩主要是抒寫作者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和不息奮斗的壯志豪情。
* * * *
對于本篇,不擬作逐字逐句的串講,只在解釋幾個有疑義的詞語后進行全詩語譯。
神龜——通靈的龜。一般認為龜為長壽之物,一種具有靈性之龜更為長壽。《莊子·秋水》篇有云:“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
騰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與龍同類的能駕霧而飛的蛇。又一說“騰”,當作“螣”,螣蛇,即會飛的蛇。《荀子·勸學》云:“螣蛇無足而飛。”
土灰——即塵土,此指死亡。《韓非子·難勢》說,騰蛇能乘霧飛升,一旦霧散,它也同蚯蚓、螞蟻一樣,在地上爬行,最終死去化為塵土。
烈士——這里不是“先烈之士”,而是指有理想有作為的人。
盈縮——盈、滿;縮,虧。此指壽夭。所謂“盈縮之期”,即人之壽命長短的期限。
養怡——養,保養;怡,愉快。養怡,即注意養身怡性,使身心健康。
以下是全詩語譯——
神龜通靈壽特高,究竟難避蛆蟲餐;
螣蛇駕霧云端繞,終于老死化塵煙。
千里老馬伏槽旁,馳騁之心恒向前;
抱大志者近晚歲,激烈壯懷仍爭先。
人生在世究多長?折壽延年不在天;
要想身心常康健,益思養體得永年!
* * * *
把深邃的哲理融匯于豐富的形象之中,乃此詩之最大特色。通覽全詩,詩人在其中更多的不是抒發情感,而是深刻地闡述人生哲理。但是,這種哲理的闡發,是經過藝術“提純”,以詩的語言體現出來的。請看:
前四句的托物起興(龜、蛇、霧、塵),用形象比喻表達詩人對自然現象的辯證認識;
中四句,又以“老驥”自比,表達詩人“壯心不已”的“烈士”情懷;
后四句,就是在以上基礎上,很自然地作了發揮,并點明“否定天命”的進步的唯物結論。因為要奮斗不已,才企求益壽延年,強調“養怡之論”。這個思想基礎就是詩人對自然、對人生有一定的樸素辨證法的認識。
這是一篇借物言志的著名詩篇,特別是其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句,更已成為千古稱引的名句。因為它告誡人們:一個人不要為壽命而擔憂,不應因時屆年暮而消沉,最緊要的是人的意志力與心態。誰有了凌云壯志,誰就可達到:雖老不老,越活越年輕!
* * * *
在此,擬將《龜雖壽》同《觀滄海》兩詩作一比較——
兩首詩都是借樂府舊形式來寫新辭的,不僅如此,就在思想內涵及感情含蘊上,也大體相似。但在詩歌寫法上卻大有不同,主要是:
一、在抒情方式上不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海空景色與自己雄心壯志交融;而《龜雖壽》卻是直抒胸臆,節奏短促,頓挫分明。
二、詩歌高潮的安置上不同
《龜》詩連用三個比喻(神龜、騰蛇、老驥),經過正反多方面的設譬取喻,一句緊似一句地逼出一個中心,達到全詩高潮,即詩中的“老驥伏櫪……”等名句。這是把高潮安置在“詩腰”,而用四句議論來煞尾,將滿腔熱情凝聚在哲理中,顯得詩歌凝重有力,給人以很大的啟迪。
《觀》詩的高潮卻放在結尾。它的好處是:全詩狀物描景,感情奔放,聯想翩翩,而思想卻是含蓄的。它將其中的寫景、抒情與說理熔鑄于一爐,達到爐火純青,自然天成! 正因為是這樣,使詩歌更具啟發性,更能激起想象,也更加耐人尋味。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黍離》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